2025-07-07 06:30:29
美国滥施关税的确给浙江外贸企业4月份的生产经营带来直接冲击,但企业承压前行,有效弥补了市场损失。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浙江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达20.7%,居全国首位。浙江外贸进出口达2.24万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1.69万亿元,增长9.6%,进出口、出口和进口规模占全国份额较去年同期均有提升。压力之下的沉着应对和有效增长,充分证明了浙江外贸企业的韧性。
韧性从哪里来?
从求新求变的主动中来。面对市场变化,多数浙江外贸企业既有未雨绸缪的提前准备,也有见招拆招的机智灵活,在实战中练就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本事。第一个不变,是响应需求变化的自觉不变。一边生产既有订单,与客户保持沟通、静观其变,一边主动开拓其他市场,争取堤内损失堤外补;产品通用性强的企业,会一边做外贸一边学习内贸;订单有变,企业会立刻调整产线安排,以协同合作降本增效。另一个不变,是深耕制造业的方向不变。民营企业与制造业的组合,是浙江外贸的主力军和基本盘。从小浸润在商业氛围中的“创二代”,多数选择坚守制造业,并将制度建设、全球化视野、互联网思维引入企业,成为企业线上转型、跨境电商拓展和品牌化运营的主要推手,既守业也创新,实现企业代际传承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频共振。
从中国制造的强大支撑中来。浙江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集群之一,凭借近水楼台之利,浙江外贸企业能快速完成本地化配套,缩短交货周期,并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从而打造出中国制造的极致性价比。比如,面对畸高关税,一些小商品保持正常发货,因为美国客户即便承担关税成本依然有钱赚。更为宝贵的是,完备而高效的中国制造体系成为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浙江外贸企业的另一个地利,是当地良好营商环境的系统性赋能。政府部门当好“店小二”,及时推出有效有度的帮扶举措,与企业共渡难关。比如,针对企业海外建厂需求,提前在涉外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等方面组织专业力量提供培训咨询;企业希望参加国际展会开拓客户资源,政府部门就帮助企业协调展位资源甚至组团参展。
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中来。我国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其规模之大、潜力之大,足以成为眼下外贸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缓冲池,更有望成为承载企业未来发展希望的超级孵化器。当前,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为国际市场份额,更在于能否构建内外互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比如,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16年稳居全球产销第一位,以出口美国为主的轮毂制造商风驰要分散风险、拓展空间,进军国内市场成为当然之选。同时,政策层面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鼓励和引导,让有条件的企业在外贸与内贸两条赛道上顺滑切换,有力有效地推动着浙江外贸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韧性也来自浙商独特文化基因与商业精神的共生演进。他们筋骨强健又敏锐灵活,锻造出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动态进化的生存智慧。他们的不放弃、不纠结、不服输、不墨守,展现出浙江外贸的坚强韧性,成为中国经济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姜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