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乐:“归雁经济”催生乡村振兴新动能

夏先清 2025-07-05 18:40:34

7月3日,河南省南乐县乐谷电商小镇直播间里,90后主播孔宁宁手持土鸡蛋面对镜头热情推介:“家人们看这蛋黄,金黄流油的质感,都是咱们散养鸡的新鲜蛋!”这场直播最终创下5000单销量,而这位曾在北京打拼的姑娘,如今已带动20余名妇女组建起分拣打包团队。

在南乐,像孔宁宁这样通过家门口就业实现人生蜕变的案例正不断涌现——从大棚里种出千万产值的农户,到靠小程序接单的零工,再到带动乡邻卖货全国的乡土能人,一幅“归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创业图景正在豫北大地铺展。

真金白银构建创业生态体系

“补贴到账速度比预想中快,返乡创业就像踩上了加速器。”南乐县人社局农民工工作股负责人王亚飞展示的政策台账显示,南乐县已构建起覆盖创业补贴、税收优惠、要素保障的立体化政策体系。《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意见》出台后,“一带一路一园”返乡创业示范工程同步落地,为返乡创业者打造坚实后盾。

政策红利催生出显著的“磁吸效应”。会展行业带头人昝建军2017年返乡创业后,直接带动168家会展企业回流,打造出“南乐会展工”省级特色劳务品牌,带动1.3万人就业。

每逢春节、中秋等节点,南乐县便举办返乡创业论坛、北京恳谈会等活动,以乡情为纽带搭建交流平台。数据显示,“元村-近德固”农业示范带、冷冻产业孵化园等园区已吸引6100人创业,带动3.5万人就业,形成“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经济闭环。

产教融合锻造乡土人才方阵

“拿到母婴护理证后,月薪直接涨到1.2万元!”在濮阳市第二技工学校高端家政班,学员李改玲的经历折射出南乐县“订单式”培养的实效——紧扣市场需求,将养老护理、高端家政等紧缺工种作为培训重点,与上海、青岛等地企业开设特色班级,学员未毕业即被企业“抢订”。

2022年启动“人人持证”工程以来,累计考核0.38万人次,职业中专毕业生实现“毕业即持证”。

在会展产业园,“车间变课堂”的产教融合模式已成常态。企业老师傅带着学徒调试设备,培训机构根据岗位需求定制课程,2025年以来全县新增技能人才1190人。年轻技工王石磊展示着刚拿到的技能等级证感慨:“有证在手,在家门口就能当‘金蓝领’。”这种“学用结合”的培养模式,让缝纫工、技术员等技能人才成为就业市场“香饽饽”,人均薪资较传统岗位提升40%左右。

数字赋能激活零工经济

“以前蹲马路边等活,现在躺家里划手机就能接单。”瓦工魏国立通过“濮阳零工市场”小程序接到修水管订单的经历,展现出南乐县零工就业生态的迭代升级。南乐县构建起“小程序+公众号”的线上服务矩阵,通过大数据实现用工需求与技能信息精准匹配,最快10分钟完成“人岗对接”,家庭保洁、临时装卸等需求可像“快递抢单”般快速响应。

线下服务同样提质增效。零工市场“暖心驿站”提供免费充电、法律咨询等服务,每月20日“南乐招聘日”搭建企业与零工的对接“鹊桥”。这种“线上+线下”的双轮驱动模式,被务工者称为“家门口的就业保险”,有效破解了季节性“用工荒”。

“金凤还巢” 带富一方

烟之东村日光温室里,“番茄书记”赵战秒正演示滴灌技术。2008年当选村委会主任后,他整合200亩集体土地建设大棚,成立联富果蔬合作社,如今该村番茄种植面积达1500亩,700座大棚年产3000万公斤,产值超4500万元,80%农户从事相关产业,95户脱贫致富。

90后创业者张邓云创立的依禾生态农业,构建起“标准化基地+专业直播+智能仓储”的电商体系,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农副产品纳入供应链。一箱箱带着乡土气息的苹果、土鸡蛋通过直播走向全国,带动200余名村民转型“新农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目前,南乐县已吸引2.2万游子返乡创业,孵化实体超2.3万家,带动10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19.3万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政策引擎强根基,技能赋能增底气,生态优化促活力,归雁领航聚合力。”南乐县人社局局长郭运昌介绍,南乐县将持续完善“四轮驱动”模式,以更有温度的政策、更具活力的市场,让乡土大地成为干事创业的热土,助力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人生价值。

从“归雁”返乡到“领雁”领航,南乐县正通过就业创业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着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