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5 07:01:56
新加坡人爱读书。
根据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最新发布的报告,尽管信息获取方式多样,新加坡成年人和青少年仍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数受访者每周都会多次阅读新闻报道、书籍以及网上文章。调查还发现,各年龄段的受访者普遍偏好借阅实体书籍,书店和图书馆仍是受访者获取实体书籍的主要途径。
走进新加坡的图书馆,就像打开了一个满藏惊喜的百宝箱。新加坡人似乎把对知识的渴望,全装进了这些充满巧思的空间里。
滨海湾图书馆绝对是妥妥的“颜值担当”。远远望去,这座建筑如同被海风雕琢过的椰子壳,流线型的外立面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的光泽,镂空的结构让自然光能穿透墙体,在室内投下斑驳的光影。当地人常说,这座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傍晚时分,玻璃幕墙映着落日余晖,与不远处的金沙酒店相映成趣。
碧山—大巴窑公园的图书馆则是不少“自然系”读者的心头好。设计师将整面墙都设置为落地窗,窗外就是层层叠叠的绿植和蜿蜒的步道,坐在临窗的沙发上,抬眼就能看见松鼠在树梢上跳跃。赶上蒙蒙细雨,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混着书香,清浅地漾在空气中——在这里阅读,仿佛把森林都装进了书架里。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地下藏书库,有着不少“镇馆之宝”。泛黄的19世纪新加坡地图上,还能看到当年的海岸线轮廓;用宣纸装订的古籍《星洲杂咏》记录着早期华人下南洋的生活点滴。最让人惊叹的是这里“无死角”的藏书体系——从最新的科幻小说到冷僻的东南亚昆虫学专著,从婴幼儿绘本到盲文版的《哈利·波特》,在这里都能找到。
在裕廊区图书馆,常常能看到一个圆滚滚的小家伙在书架间穿梭——这是移动还书机器人Orb。它肚子底下有个扫描仪,每次扫过书脊的射频技术识别标签都会发出“嘀”的一声,读者只需要等待其自动规划路线,把书准确送回指定书架即可。不过,Orb也不是完全没有“脾气”的。遇到童心未泯的读者挡路,它会发出“滴滴”的提示音,宛如一只奶凶奶凶的电子宠物。
新加坡的图书馆之所以特别受欢迎,与其风格各异的定位关系匪浅。比如,乌节路图书馆的周末,热闹得像个市集:摄影展的展区内,退休的老人正给游客讲解自己拍的鱼尾狮夜照;在隔壁的音乐角,中学生乐队正抱着吉他弹唱原创歌曲;最里面的手工区,几位妈妈正带着孩子用棕榈叶编织新加坡传统的手工艺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这里每个月都要办20多场活动,连地下室的角落都被改成了小型剧场。
对孩子们来说,图书馆就是个“魔法城堡”。兀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区有个蝴蝶形状的书架,每一格都摆着会发声的立体书;定期举办的“故事会”上,志愿者会穿着童话人物的服装朗读绘本,孩子们能跟着剧情做手工。有位妈妈笑称,她家孩子每周都盼着去图书馆“寻宝”,因为那里的互动图书展示台会根据故事内容亮彩灯、放音效,超级有趣。
图书馆给成年人的“福利”也不少。淡滨尼图书馆的“职场充电角”,每周都有简历工坊和面试技巧课;有些图书馆还辟出了“创业舱”,免费提供高速网络和会议室,不少初创团队就是在这里谈成的第一笔生意。
走进牛车水图书馆,仿佛瞬间来到了中国城。整整一面墙的中文藏书里,既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也有研究新加坡华人历史的学术著作;春节前这里会办春联书写活动,端午时又能闻到粽叶香,连书架都是仿古的红木雕花的样式。
一些图书馆还专门设立了“图书交换日”。在女皇镇图书馆外的小广场,居民们把自家闲置的书摆在毯子上,用“以书换书”的方式交朋友。在这里,知识不仅能传递,还能散发出浓浓的人情味。
新加坡图书馆早已超越了“借书”“读书”的功能,而是会讲故事的建筑,是装着城市记忆的容器,更是让陌生人会心一笑的温暖角落——这大概就是新加坡人藏在书架背后的“乾坤”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朱 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