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水道霍尔木兹

□ 杨啸林 2025-07-05 07:01:51

  伊以冲突发生以来,伊朗频频威胁“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令全球市场神经紧绷。这样的情景在历次波斯湾危机之中屡见不鲜,凸显出霍尔木兹海峡在全球运输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伊朗与阿拉伯半岛之间。海峡北岸属于伊朗,南岸则分属阿曼和阿联酋。从空中俯瞰,整个海峡宛如一个“人”字,一“撇”一“捺”的航道相对狭窄,尤其是在“人”字的交汇处,正接近于海峡最窄的地方,宽度仅约21英里,实际可供通航的航道更为有限,每个方向仅宽约2英里。

  这条恰似咽喉一般狭窄的水道,自古便是海上运输的关键节点。早在15世纪至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霍尔木兹海峡便凭借其位于“五海三洲之地”的优势,形成了以其为周转中心的“三层贸易网络”。

  第一层贸易网络主要局限在波斯湾区域内,这也是霍尔木兹海峡的“1.0版本”。由于该区域海路和内河相通,内河又与陆路相连,吸引了各地商人与游客频繁往来。商人们不仅可以从霍尔木兹出发到设拉子、克尔曼等伊朗城市做生意,还经常穿过霍尔木兹海峡到达南岸的阿拉伯半岛,通过陆路将货物分销至巴士拉(现为伊拉克巴士拉省省会)。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1.0版本”逐步融入印度洋贸易环线,进展到“2.0版本”。许多商人会从印度半岛的马拉巴尔海岸启程,沿印度西海岸向北,穿过霍尔木兹海峡到达波斯湾。印度商人藉此向霍尔木兹输入了大量纺织品、大米、糖和香料,而霍尔木兹商人则以马匹、贵金属等作为交换。其中,波斯马匹在印度非常受欢迎。印度商船常常从霍尔木兹将马匹运至印度的焦尔、达博尔和果阿等港口。据史料记载,马匹贸易带来的利润极为惊人,收益率虽然会因马匹品相、年龄及用途不同有所浮动,但基本稳定在300%至500%之间。

  而“3.0版本”则是以霍尔木兹海峡为周转中心的远洋贸易。从霍尔木兹海峡出发,东面经印度洋可达中国,西面经波斯连接地中海东岸,南面通过马斯喀特、阿拉伯海西岸抵达非洲东海岸,北面则通达波斯以北国家和地区。特别是葡萄牙人在1515年占领霍尔木兹后,还将其打造成“香料之路”的核心中转站,使得霍尔木兹的商业影响力延伸至更远的东方。16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亚、东南亚输往西亚的香料贸易持续繁荣,商船大多从印度出发,经霍尔木兹海峡抵达地中海东岸,再从此处分销至世界各地。

  不过,这还不是霍尔木兹海峡的“巅峰形态”。从20世纪初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发现石油开始,霍尔木兹海峡作为波斯湾海上的唯一出口,战略价值再次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波斯湾石油输往欧洲、北美及亚洲的关键航道,也被称为全球油气运输的“黄金通道”。

  近年来,霍尔木兹海峡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油轮通道,每天约有100艘巨型油轮穿梭于霍尔木兹海峡,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艘油轮通过。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24年经过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流量平均为2000万桶/天,相当于全球液体石油消费量的约20%。此外,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霍尔木兹海峡还承担着全球20%的液化天然气贸易。甚至因此出现了一种说法称,“谁控制了波斯湾,谁就控制了世界石油;谁控制了霍尔木兹海峡,谁就控制了世界石油的阀门”。

  如此巨量的能源运输难道必须高度依赖霍尔木兹海峡,就没有替代路线?

  综合各方分析可以看到,成本是寻找替代方案的关键考量。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来看,海运依旧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一艘超大型油轮可以装载约200万桶原油,即便将航道通行费、港口使用费、港口设施运营维护费用以及运费等成本计入,平摊下来的单位成本也远低于管道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

  在管道运输、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3个备选选项中,又以管道运输难度系数最高。特别是建设长距离、大容量的跨境管道,不仅前期建设需要投入巨资,运营维护难度也非常大,更别提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需要多方合作,相关各方必须做好长期谈判、反复博弈以及漫长等待的心理准备。正因此,近年来一些海湾国家虽然不断推进替代的管道运输方案,但整体范围和运输能力都十分有限。

  无怪乎IEA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干脆“遗忘”了波斯湾地区正在运营的两条输油管道,直言“若霍尔木兹海峡关闭,几乎无替代方案可将原油运出”。

  当前,霍尔木兹海峡可能关闭的传言已经严重影响了运输业。数据分析公司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报告显示,运输不确定性的增长已导致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的大型油轮租赁价格上涨了1倍以上,大幅超出同期波罗的海原油油轮指数(追踪全球原油油轮运费)的12%。一旦霍尔木兹海峡封锁,石油运输船将不得不转至其他线路,届时运输成本的上升、运输时间的延长将导致原油供应紧张局势,放大消费市场的不安情绪。

  高度集中的运输格局使霍尔木兹海峡成为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关键脆弱节点。毕竟一旦通航受阻,其影响将远超地理范畴,直接冲击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导致国际能源市场陷入混乱。分析师普遍认为,虽然伊朗全面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概率不高,但仅仅是这一威胁的存在,就足以为能源市场带来剧烈震荡。摩根大通警告,油价在极端情况下可能触及120美元/桶至130美元/桶的高位。德意志银行指出,如果油价飙升至120美元/桶以上,将引发全球经济放缓风险,“类似于1973年、1990年或2022年的情况”。

  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和液化气出口还通过支撑多国能源供应,深刻影响多国的工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一旦海峡关闭,许多国家的经济体系必然受到严重冲击,国际贸易乃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变量也会呈指数级增加。以欧洲为例,2024年每日柴油进口达120万桶,约占总用量的44%,而中东正是主要的柴油出口地区。若霍尔木兹海峡关闭,欧洲柴油供应紧张,运输成本上升,将影响各类商品的生产和运输,使通胀前景重新恶化,令本就在“保增长”和“稳通胀”之间陷入两难的全球央行们越发头疼。

  霍尔木兹海峡这条狭窄的水道,可以是促进商贸流通、联结东西方的纽带,居中周转常常能赚得盆满钵满;却也屡屡因对抗与冲突瞬间转化为扼住世界经济咽喉的绳索,成为多方斗争的博弈场。或许身处其间的国家和民众,多年来难免会有“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喟叹吧。(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