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 08:09:55
近年来,中部地区紧扣“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抢抓机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稳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任,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势头强劲。经过这些年发展,中部地区已拥有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赣州稀土新材料及应用、“武襄十随”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新能源、白色家电、智能手机、超硬材料、有色金属等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武汉、郑州、合肥、长沙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汽车、工程机械等产品规模在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是产业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安徽、湖北等地抓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新质生产力示范样本。合肥、武汉等城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孵化培育量子计算、激光、可控核聚变等新兴产业。为满足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岳麓山实验室、汉江实验室、嵩山实验室、南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应运而生、快速发展。
三是内陆开放展现活力。河南、湖北等地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探索发展开放型经济新模式新形态。河南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内陆开放的旗舰性平台,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新郑机场全货运航线拓展至57条,新郑综保区进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湖北把鄂州花湖机场作为国际货运枢纽重点打造,在较短时间内开通数十条境内外货运航线,2024年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5位,成为跨境电商包裹的重要集散地。
四是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保障有力。中部六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2024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20431.8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8.9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山西作为产煤大省,推进煤炭增产保供,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2.69亿吨,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7%;外送电量1547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三分之一。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增多、先进制造业错位发展局面尚未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冷热不均等问题。中部六省需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新兴技术产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有利机遇,找准着力点,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第一,更大力度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各省需立足实际完善顶层设计,发展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中介组织,推动营商环境实质性改善,采取系统性政策举措将更多优势传统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中部六省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跨地区整合资源,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网络向纵深拓展。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看,中部地区在量子科学、光电子信息、空间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创新优势,要支持科研团队或初创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产业转型升级看,中部地区既有成长快、引领性强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又有点多面广的传统产业,要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多措并举支持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引导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息专项商业贷款,地方产业引导基金可通过股权融资形式提供支持。同时,在简化前期审批手续、用地用能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探索工业设备产品分期支付、以租代售、入股分红等销售模式,带动更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
第四,支持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战略资源安全的创新探索。河南、安徽等产粮大省要深化粮食产、供、销、运、服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山西等能源输出大省要推进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利用,进一步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江西赣州等地要着眼于维护战略资源安全,规范稀土资源开发秩序,建设商业性储备基地,完善产业生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