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 08:08:04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以来,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地位不断巩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政策举措持续发力,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延续并强化中部地区崛起战略。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为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方向。在巩固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定位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突出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在高端制造领域发展国家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促进人口就地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巩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地位,保障粮食产能,加快农业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强调绿色低碳发展,保护绿水青山;建设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利用区位优势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
紧扣战略定位,中部地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中部地区科教资源富集,按照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部地区科技投入占GDP比重要提升至全国约2.5%左右水平。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创和产业深度融合成为中部地区重要发展方向。中部地区有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30%,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部地区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丰富,是长江、黄河中游的重要生态屏障。中部省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巩固生态绿色发展格局,降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在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示范,同时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公共应急和民生保障能力。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部省份强调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包括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都市圈等)。同时,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在交通物流、产业承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方面加大开放力度,使中部地区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
中部地区市场潜力不断激发,经济增长强劲,近年来呈现许多新特点。
一是经济体量不断增长。2015年至2024年,中部六省地区生产总值由不足15万亿元跃升至约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5%,快于同期京津冀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省经济总量均突破5万亿元,全国前十占三席,中部地区经济腹地作用凸显。
二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略高,凸显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优势。2024年,河南、湖南、湖北三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超8%,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产业来看,安徽、江西占比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产业结构正转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但传统产业格局仍有调整空间。
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2018年至2024年,中部六省城镇化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绝对水平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河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2%,其他五省均超60%。空间上看,区域城镇体系正由点状集聚向城市群、都市圈网络化发展。人口结构来看,2024年河南、江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备充沛的劳动力供给和长期消费潜力。
四是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升。2019年至2024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从6万元增至7.8万元,地区差距持续缩小。2024年,湖北人均GDP居全国第9位,安徽、湖南分别居全国第13位、第14位,中部地区逐步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大省”转变。
2024年,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实施,面向“十五五”进行系统部署。这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将为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