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强模范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用自强点亮精彩人生

2025-07-01 06:29:28

经济日报北京6月30日讯(记者康琼艳)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在国新办30日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5位全国自强模范代表围绕“弘扬自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这束‘荣耀之花’由7类花组成,一共12000多针,累计耗时至少40个小时。”见面会现场,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唐占鑫展示了由残疾女性手工制作的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颁奖花束。2014年,唐占鑫创立了北京市首个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迄今已培训400多名骨干残疾人,助力900多名脊髓损伤者实现生活自理、700多名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增收。从“被服务者”转变为“服务者”,唐占鑫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在轮椅上闯出了一条路。她说:“希望有更多残疾朋友和我一样传递爱和温暖,让更多生命重新焕发光彩。”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扶婷选择用多种角色诠释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曾经的残疾人运动员,她用18枚金牌为自己赢得尊重与认可;作为一名兼职律师,她以专业法理守护弱势群体的公平正义。“这些年,身份一直在变,但心愿从没有变过,那就是为残疾人做点事。”坚持公益助残18年,扶婷带领30名律师把法律知识送到残疾人身边。“我深刻感受到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入人心。”扶婷坚信,即使只有一只手臂,也可以守护正义的天平。

视力或许受限,但认知的疆域无限宽广。从特教学校到普通学校,在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下,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黄莺一路求学读到博士。在“看不见”的学习征途中,她面临盲文版大学教材稀缺、高等数学特殊符号难以识别等困难。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首次明确“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合理便利。黄莺的母校武汉理工大学正是试点高校之一,她也因此成为这场改革的受益者。黄莺说:“从‘特殊环境’走向‘残健融合’,我见证了党和国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更感受到无数普通人对我们的善意托举。”

推动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浙江省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像健听人一样生活”始终是陈良杰心怀的信念。从一名普通的制图员到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世界冠军,陈良杰用多枚金牌诠释匠人精神。“残疾人就业的渠道日益拓宽,像我一样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认真钻研技术,成为专业领域能手的,大有人在。”他表示,未来将用自身经历激励更多残疾人朋友勇敢追梦,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

“独臂村医”陈桂平是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卫生所的一名医生。刚从医的时候,不少患者顾虑,只有一只手的医生真能扎好针吗?为此,陈桂平在自己手臂、脚背上反复练习,终于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29年来,陈桂平累计出诊行程超过12万公里,骑坏16辆自行车,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被百姓称为“随叫随到的120”。从“自助”到“助人”,陈桂平用一只手撑起了无数人生命的晴空。“能在家乡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技术服务父老乡亲,是最有价值的事。”陈桂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