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竹笋”儿童健康关爱公益项目启动

吴佳佳 2025-06-22 21:30:05

近日,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新华网共同发起的儿童生长发育创新成果发布暨“小竹笋”儿童健康关爱公益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活动以“守护成长,点亮未来”为主题,聚焦我国儿童矮小症早筛、早诊与规范治疗现状,旨在搭建多方协同平台共同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近年来,与儿童生长迟缓相关的健康话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导下,国家不断完善儿童药物研发体系与医保政策支持,公众科普、基层筛查、临床治疗等多维机制正逐渐成形。科技、医疗、公益、媒体等多方力量正在加速汇聚,推动形成“早识别、早干预、全保障”的儿童健康成长生态。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李忠明介绍,“小竹笋”项目是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战略,提升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科学干预水平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将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医疗机构、专家团队,开展系统化科普教育,全面提升社会各界对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认知;同时针对特殊困难儿童群体实施精准医疗援助计划,构建“医疗专业支持、家庭科学养育、社会共同关爱”的三维联动机制,为更多面临生长发育问题的儿童提供帮助。项目以“小竹笋”为名,寄托着对儿童如春笋般拔节生长、向阳而生的美好愿景。期待能够汇聚更多的爱心力量,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推动新时代儿童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相关企业向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捐赠总额1000万元的公益基金及其他治疗帮扶物资,用于支持“小竹笋”儿童健康关爱公益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地实施。据了解,项目将率先在部分城市基层开展试点,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元场景,为儿童提供精准、温暖、可持续的健康支持服务。

在“如何更好地帮助儿童健康成长”圆桌论坛环节,五位来自儿科临床、政策研究、产业实践一线的嘉宾,就如何推动儿童健康成长管理体系建设展开深入交流。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罗小平指出,矮小症的诊断往往滞后于发病,很多家长抱有“晚长”“再等等”的心理,导致错过最佳干预窗口。他强调,应加强基层医生对矮小症识别能力的培训,推动家庭、学校、儿保系统建立更常态化的生长监测网络。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表示,当前我国儿童药物政策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从研发到临床诊断再到患者治疗,仍面临科普传播不够深入、治疗不够便捷等挑战。他认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儿童健康知识在家长中的普及,是促进诊疗早期化、干预科学化的基础。

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龚海红表示,在临床中,许多患儿因家长观念滞后或信息闭塞而延误诊治。她建议强化生长发育筛查制度,将身高管理纳入常规儿童健康档案,推动筛查、转诊与治疗流程的标准化。

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罗晓明认为,当前诊疗路径中“发现”这一环节仍是最大短板。他建议依托公益项目和多方协作,在基层搭建初筛网络,推动“能看见、能转诊、能覆盖”的机制落地。

特宝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孙黎认为,企业除了要在产品研发和技术路径上持续创新,更要关注儿童患者的真实用药体验和可及性问题。他表示,将继续在定价机制优化、用药指导支持和公益资源协同方面持续努力,为更多患儿带来可持续的治疗支持。(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