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17:26:01
连日来,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田野里上演着“铁牛跑田埂,金种入沃土”的夏播繁忙景象。
记者从获嘉县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该县41.1万亩小麦喜获丰收,总产量达18.5亿斤,同比增长3.2%,在持续干旱的严峻考验下交出了“干旱之年不减产”的亮眼答卷。
这份“仓满廪实”的丰收答卷,背后凝结着水利设施的“硬核支撑”、科技赋能的“智慧加持”与土地托管的“机制创新”三大密码。
黄河水浇灌出“吨粮田”
“从1月到5月,全县引黄灌溉面积达13万亩,渠首引水1.4亿立方米,比往年多了近一倍。”获嘉县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郭武臣的话语中透着欣慰。
人民胜利渠、武嘉灌渠两大引黄灌区如同两条“生命动脉”,将宝贵的黄河水源源不断输送至广袤农田,为夏粮丰收筑牢根基。
在获嘉,一幅“渠相连、井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立体灌溉网络已然成型:新建提灌点11处、闸门11处,硬化渠道7676.2米;清淤疏浚河道9594米,埋设地埋管道9196米;7790眼机电井与两大灌区协同作战,实现92%农田“5天一轮灌”的高效灌溉能力,单日可引用黄河水86万方,满足七八千亩良田的灌溉需求。
“黄河水浇地一亩才六七块钱,水质好、浇灌快,今年300多亩地亩产1300斤,收入超过45万元!”中和镇小官庄村吴清宝望着堆积如山的麦粒喜笑颜开。
冯庄镇屯街村村支书郭希明也感慨道:“村里3000多亩地全靠人民胜利渠灌溉,大旱之年亩产仍达1200斤,水利设施真是立了大功!”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在获嘉县曹庄村、新城村的高标准农田测产现场,专家组随机选取 50 亩单元进行实测,最终得出新城村亩产803.4公斤、曹庄村亩产817.1公斤的喜人数据,“吨粮田”从愿景变为现实。
“丰收靠人不靠天,地里有带‘就高产’!”利农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杰伟口中的“带”正是水肥一体化的滴灌带。在他承包的2000亩麦田里,智慧农业云软件正通过地下铺设的滴灌管道进行精准灌溉。“手机一点就能按需供水供肥,今年天旱全靠这套系统,小麦亩产达到800公斤!”周杰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常规畦灌相比,每亩节约灌溉用水30立方米,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增产率超15%,2000亩地总计增收超过40万元。
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建立的7个墒情监测站和10个监测点,通过实时上传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让农户通过“获嘉墒情站”小程序即可实现“按需供水”。该技术自2019年推广以来,已累计节水1100万立方米,增加粮食1.65万吨,科技正成为获嘉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全程托管服务+”促丰产增收
“10亩麦田亩产从1100斤涨到1500斤,坐在地头看‘铁牛’干活,干旱天还能多收几百斤!”太山镇曹庄村农户曹荣江的切身感受,折射出土地托管模式对传统农业的重塑。帅庄村种粮大户王三留托管的500亩耕地,更是实现了8%-12%的粮食增产。
获嘉县宁邑兴农稷土地托管服务通过“三大优势”构建抗旱减灾体系: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实现每亩节约用种10-20斤、降低成本200元;卫星遥感监测墒情、无人机播撒抗旱保水剂,构建起“监测-预警-干预”的智能抗旱体系,响应速度较传统农户提升40%以上;土地整合后新增5%-8%的耕地面积作为“缓冲带”,将零散地块的“抗旱盲区”转化为集中管理的“效能高地”。
数据显示,“科技+规模”的叠加效应使获嘉县干旱之年粮食亩均收益突破1700元,较散户经营高出20%以上。农业科技公司的介入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结合,正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器”和粮食稳产的“压舱石”。
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抗旱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从黄河水的“硬核灌溉”到智慧农业的“精准滴灌”,再到土地托管的“规模经营”,获嘉县用实干创新破解“靠天吃饭”的困局,在干旱之年书写了夏粮丰收的动人篇章。
从丰收在望到丰收归仓,获嘉县小麦收获场景。职福利摄
获嘉县智慧农业云软件正通过地下铺设的滴灌管道进行精准灌溉。职福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