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涛:中国中亚助力经济发展模式绿色转型

2025-06-20 07:19:36

中亚国家独立建国已30多年,虽然基本完成从苏联经济体系向自主国民经济体系的过渡,但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缘条件制约,各国产业链与供应链构建仍然不完整。随着全球经济向绿色发展领域转型,中亚国家主要依托资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尤其是以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为标志的地缘政治对抗加剧,使中亚各国构建完善产业链的道路遭遇阻力。

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长期涵养中亚地区的冰川快速萎缩,以冰川融水为源头的两大中亚跨境河流阿姆河、锡尔河流量大大减少。2023年9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表示,预计到2050年,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冰川面积将减少一半,到2100年可能完全消失。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2023年国情咨文中也强调,哈萨克斯坦到2040年水资源短缺将达120亿立方米至150亿立方米。托卡耶夫在今年举行的撒马尔罕“全球气候挑战下的中亚”国际会议上指出,中亚是全球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之一,全球变暖在该地区的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过去20年,中亚地区人均可用水量减少30%。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已成为中亚各国的普遍共识和集体行动。2019年,吉尔吉斯斯坦制定《绿色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3)》,加强政府对绿色经济转型支持。哈萨克斯坦2020年发布《2050年前低碳发展愿景》,成为《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提出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计划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50%以上,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乌兹别克斯坦制定《2019—2030年向绿色经济过渡战略》,计划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总发电量的1/4以上,并将碳排放强度减少10%。《乌兹别克斯坦2030战略》提出,在普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将农作物灌溉总面积提升至200万公顷。土库曼斯坦颁布《可再生能源法》,强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实现能源多样化。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互利合作步伐加快,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加强交流与协作需求不断上升。2023年5月,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在峰会成果清单中,有关发展转型的合作共识和倡议占相当一部分。如拓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发起中国—中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化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实施绿色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加快数字和绿色基础设施联通等。

在中国与中亚国家政府间合作协议推动下,节能环保、绿色农业、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成为新亮点。中国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工艺和技术在全球居领先地位,装机容量在全球占比超50%。近些年,已有大批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成功投建新能源项目,仅在哈萨克斯坦就有阿拉木图光伏电站、阿克莫拉州风电站、札纳塔斯风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总装机容量超1000兆瓦。中资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承建的撒马尔罕220兆瓦交流光伏项目,将满足当地26.4万户家庭的供电需求。

中亚各国的农业经营模式较为落后。2019年挂牌的陕西杨凌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团队,针对中亚地区干旱半干旱农业环境特点,立足良种培育、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盐碱地治理开发等优势学科领域,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成8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探索出“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模式,为中亚国家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作出重要贡献。以乌兹别克斯坦节水灌溉项目和智能水肥一体自动化灌溉项目为例,告别粗放的大水漫灌方式后,采用新技术使棉花产量提高50%、节水50%、减少成本40%。今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的中乌现代农业合作论坛上,仅陕西省就签约9个现代农业项目,总金额超4000万元,涵盖农产品贸易、智慧农业、农资农机出口等领域。202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天业集团、新疆石河子大学等在乌兹别克斯坦启动“中—乌干旱区绿洲节水灌溉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截至2024年,在乌推广农田滴灌面积2000公顷,灌溉效率提高40%以上,单位产量提升20%至40%,为当地培养出大批科技人员。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兼中亚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