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8 11:04:21
初夏时节,河北省望都县唐河岸边的贾村镇南韩庄村,麦田翻涌着金浪。这片曾被村民视为“漏水漏肥”、难以耕作的沙土地,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小麦亩均产出高达1100斤。“沙地增收难,难在水肥留不住。”村民孙树意道出昔日种地困境,“过去浇三四遍水庄稼还喊渴,收成勉强够本。”
转机始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唐河沿岸沙地的集中流转。面对沙地保水保肥能力差的顽疾,合作社决心向科技寻求突破。
“当时考察了不少国外灌溉设备,但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负责技术实施的保定贯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孙占强介绍。经过反复摸索,团队自主改良出一套新型节水喷灌系统,将传统的“大水漫灌”变为“少量多次”的精准灌溉模式。“通过延长单次灌溉时间,让水分像‘输液’一样缓慢渗透至深层土壤,同时精准增加灌溉频次,确保沙地在各个深度都能‘喝饱水’。”孙占强边调试设备边解释。
这套立足本土的改良方案,成本几乎与传统灌溉持平,却显著提升了沙地的保墒能力。实践表明,该系统在实现节水30%的同时,将小麦关键生长期的灌溉次数由过去的3次科学增加至5次,确保水肥精准直达作物根部,亩均节水超过20立方米。
科技的力量在沙窝里扎下了根。去年,这片沙地小麦平均亩产跃升至1100斤,超过沙地常规产量。更令人欣喜的是增收模式的创新:合作社的统一经营有效破解了沙地碎片化难题,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村民们则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每亩年1100元的租金,加入合作社务工赚取薪金,实现了多渠道增收。“以前自己种,辛苦一年挣不了多少。现在地租出去有收入,在合作社干活还有工资。”孙树意说。
“我们这套‘输液式’精准灌溉,让每一滴水都在沙地里找到了用武之地。”南韩庄村党支部书记孙立伟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深挖沙地产出潜力,带动更多农户在这片曾经的“薄田”上收获丰饶,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农机手熟练的驾驶收割机。魏岳奇摄
收割机作业。魏岳奇摄
收割完的小麦装车。魏岳奇摄
收获小麦。魏岳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