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县:争抢农时插秧忙

夏先清 2025-06-17 15:16:32

近日,随着河南省小麦夏收工作接近尾声,夏种、夏管工作开始提上日程,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水稻育秧基地里的水稻秧苗已初步长成,刚忙完小麦收获的村民们未及歇息,又加紧平整浇灌土地,投入到水稻插秧的忙碌中。

在范县陈庄镇胡屯村水稻育秧基地里,秧苗密密麻麻、翠色欲滴,如同一片绿茵草坪,工人正穿梭在田间铺设滴灌输水带。据了解,近日当地天气持续炎热,水分蒸发较快,滴灌输水带既可以保障秧苗生长所需水分,又能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水源浪费。

在范县杨集乡庆丰农业绿色食品示范种植基地内,工人们正在将一盘盘培育好的水稻秧苗卷成圆桶状,装到田边的三轮车上,准备运往农田进行插秧。基地技术员刘路路说:“今年我们基地引进了机械化育秧设备,一小时可制作秧苗2000盘,相比人工制作效率明显提高。今年共培育秧苗60余万盘,可供给3万亩水稻种植需要。”

在范县杨集乡凌花店村一处农田里,农民们将一卷卷水稻秧苗码放在水稻插秧机的置物架上。伴着隆隆的发动机声,满载水稻秧苗的插秧机驶进泥泞的农田,行动却丝毫未受影响。农机手和负责补充秧苗的村民默契配合,随着插秧机的缓缓前进,秧苗如绿色瀑布般倾泻而下,在车后留下一行行均匀整齐的秧苗在田间伫立。农机手张孝福说:“我们采用机械化插秧,一天能插七、八十亩地,效率高、省人工,还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据了解,范县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范县种植水稻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春秋时期已颇具规模。后受黄河多次泛滥及长期侧渗影响,大片背河洼地成为不宜耕种的盐碱荒地,水稻种植逐步萎缩。自1965年起,范县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引黄压碱、推行稻改,把昔日的盐碱荒地改造为稻花飘香的万顷良田,目前通过绿色和有机水稻认证面积10.5万亩,有机、绿色认证品种24个,大米深加工品种达10余个。“范县大米”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范县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河南省沼稻鳅标准化种养示范区”等称号。

近年来,范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全链条发展,推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强化技术指导,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稻米产业已逐步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范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朱保存介绍,今年范县实施了稻米产业发展三年行动,为确保稻米品质,共设置5个水稻育秧示范点进行集中育秧。近期将通过机插秧、直播、抛秧、人工栽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预计今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可达15万亩。

范县杨集乡凌花店村一处稻田里,农机手正在驾驶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李博摄

范县杨集乡庆丰水稻育秧基地里,工人正在将秧苗装车运往即将插秧的田地。李博摄

工人在范县陈庄镇胡屯村水稻育秧基地里铺设滴灌输水带,保障秧苗生长供水。李博摄

范县陈庄镇胡屯村水稻育秧基地里,秧苗密密麻麻、翠色欲滴,如同绿茵草坪。李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