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6 06:50:17
中非友好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在中非历代领导人的引领与推动下,中非关系日益紧密、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就。
中非经贸合作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规模不断提升、方式日益多元、内容愈加丰富。
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非经贸合作以对非援助为主,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了以坦赞铁路为代表的一大批项目,双边贸易规模较小。
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非经贸合作拓展到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双边贸易稳步发展,从1980年的10亿美元提升至1999年的65亿美元。
三是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到2012年,中非经贸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双边贸易呈现跳跃式发展,从2000年的106亿美元跃升至2012年的1985.6亿美元。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对非投资存量从2003年的4.9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217.3亿美元,中国在非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从2000年的11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408.43亿美元。
四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真实亲诚理念的引领下,中非经贸合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中非贸易额不断创下新的历史纪录,中国对非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建了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为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在元首外交战略引领下,中非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双边贸易量质齐升。2024年中非贸易额达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再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双边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对非出口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快速增长,自非进口农产品日益增多,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
产业链合作持续深化。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存量421.2亿美元,近33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5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积极参与和支持非洲工业化进程。中国企业在非洲建设了一批经贸园区,带动了各领域制造业对非投资,形成产业集群,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如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截至2024年底已吸引185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超30亿美元,缴纳税费近3亿美元,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万个。
经贸合作模式不断创新。随着在非合作经验不断积累,中国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寻求对非合作增长点。在基础设施合作领域,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开始更多地尝试采用投建营一体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国际多方合作等模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运营,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如中国港湾投资、建设并参与运营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为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在投资贸易领域,中国企业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和非洲国家特色产业优势,开展农产品订单化种植或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非洲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展望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其一,双边关系不断提升为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近70年的辛勤耕耘,中非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202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将中国同所有非洲建交国的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关系层面,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引领中非关系进入新阶段。
其二,经贸合作的互补性优势依然明显。作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生产的机电产品、日用品、纺织品等种类丰富、物美价优,契合非洲生产生活需求,且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也为非洲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广阔机遇。非洲快速增长的人口、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及逐步构建的非洲统一大市场对中国企业具有长期投资吸引力。
其三,新兴领域合作方兴未艾。非洲国家正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中国在这些新兴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未来合作空间较大。以数字经济为例,中国企业已为非洲建设多个大型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服务,5G技术在非洲矿山开采、城市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四,经贸合作制度性保障不断完善。中国已与34个非洲国家签署投资促进和保护协定,与14个非洲国家建立投资和经济合作工作组,同非洲2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同发展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定,为中非贸易投资提供长期、稳定、可预期的制度保障。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