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启动今夏游牧转场

吴浩 2025-06-15 16:21:16

6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开启了一场震撼的游牧迁徙之旅。这不仅是牧民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方式,更是北疆文化鲜活的传承与展示,在马蹄声声、长调悠扬中,勾勒出一幅多文化交融共生的壮美画卷。     

20250614_214612

新巴尔虎左旗的游牧转场,堪称草原文化的“流动博物馆”。每年特定时节,牧民们驱赶着畜群,沿着祖辈传承的路线,穿越草原、河流,寻找新的牧场。转场途中,蒙古包的搭建与拆卸、传统勒勒车的使用,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千年的草原智慧。那一顶顶洁白的蒙古包,如同草原上绽放的白莲,随着迁徙不断变换位置,成为游牧生活的移动家园。牧民们凭借着对草原环境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在四季轮回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这正是草原文化的精髓所在。 

20250614_215812

每年夏季,当地牧民从冬季牧场向12万亩的古日班赛罕夏营地进发。这片被称为“三美之地”的夏营地,因山美、水美、草原美而得名,不仅是呼伦贝尔山地草原向草甸草原过渡的生态核心区,更是全国现存不多的天然草原夏营地之一,见证着游牧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千年默契。

古日班赛罕夏营地承载着草原民族世代积累的生态智慧。作为生态过渡带的核心区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游牧文明与自然达成的和谐共识。当地近千年来游牧习俗衍生出的冬夏两季轮牧生产方式,让12万亩夏营地在每年6月至9月集中放牧后,迎来长达8个月的冬季休牧期,为草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修复时间。

20250614_215817

这种轮牧模式蕴含着精妙的生态逻辑:通过季节性迁徙,减少了土壤持续压实的压力,使雨水能够更好地渗透到地下,为多样的动植物保留了生存空间,守护了草原生态链的完整性。这一做法既实现了“草好畜壮”的良性循环,让草场持续产出“绿色财富”,又能发挥草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新巴尔虎左旗农牧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轮牧制度后,草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至75%,干草产量较固定放牧区高出30%,草原生态系统实现了自然修复的良好态势。正如当地牧民所言:“大家集体转场到夏营地后,一直到9月末都在这里生产生活,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原。”这种时空轮转的放牧模式,让草原生态系统获得了完整的呼吸节律,展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态保护理念的完美契合。

在守护草原生态的同时,新巴尔虎左旗立足草原生态承载力,实施动态化“以草定畜”政策,将牲畜总量严格控制在承载阈值的44%,较以往传统养殖模式压减近半。这一举措既筑牢了生态保护的底线,又为草原休养生息预留了充足空间,实现了草畜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