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 18:13:1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部,素有“神奇沃土,福地乌兰”的美誉。近年来,乌兰县围绕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定位,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畜产业,推动传统粗放式加工向生态友好、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型,努力带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乌兰县特色生物产业园内,青海七色麦香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51岁的王海莲是这家企业的老员工,谈起现在的工作,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在这里已经工作四年多了,家就在附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有稳定的收入。平时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生产旺季月收入能达到5000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该公司总经理马长清介绍,该公司最初种植藜麦,2021年转型到藜麦精深加工领域。在乌兰县农牧和科技局的支持下,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2年,县农牧和科技局投入191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帮助我们建成了藜麦饼干和油茶两条现代化生产线。2025年又追加91.7万元用于油茶生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帮助我们成功实现了从半自动到全智能生产系统的升级。”马长清说。
该企业的发展历程,是乌兰县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该公司产品线日益丰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畅销省内外。2024年,该公司年产值突破900万元,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多新产品,让乌兰藜麦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马长清充满信心地说。
与此同时,乌兰县玉农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牦牛肉干加工产业,为当地牧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合作社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创新模式,以高于市场价收购牦牛,并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现代化加工厂,实现了从养殖到加工的一体化发展。玉农合作社负责人王玉芳介绍:“2023年以来,我们的产业已经带动了150多户牧民增收,户均增收300至5000元不等,同时还解决了27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包括5户脱贫户。”
牧民才让多杰是受益者之一,他高兴地说:“以前牧户卖牦牛要看市场行情,有时候价格波动挺大。现在合作社按保底价收购牦牛,收入稳定多了,大家年底还能拿到分红。”
走进天精本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枸杞系列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该公司拥有国内领先的枸杞原浆生产线、枸杞干果烘干、色选加工生产线、枸杞分装生产线。项目全部投产后,年销售额2亿元,可提供300多个劳动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1亿元。今年,该公司联合青海大学研发锁鲜枸杞等6大精深加工产品,提升枸杞利用率。“柴达木盆地出产的枸杞品质优、无污染、糖分高、口感好,我们生产的系列绿色枸杞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畅销全国市场。”该公司负责人霍跃龙说。
在乌兰县特色生物产业园内,聚集着多家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联农带农强的小微企业。“企业虽小,活得挺好”,这些“小巨人”企业形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积极融入“青字号”“柴达木优品”“乌兰境物”等区域品牌体系,有力推动了乌兰县高原优品出村进城。
“乌兰县将着力推进绿色农牧业发展,加强农畜产品质量追溯和资源化利用,计划通过技术培训、资金扶持和市场对接等多种方式,帮助更多企业继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乌兰的特色农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乌兰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孙琦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