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先进: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

2025-06-11 07:44:06

今年5月,202个城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同时,复查确认保留荣誉称号的往届全国文明城市为303个。至此,经过七届评选,现有505个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始终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方向愈加明晰、顶层设计日趋完善,推动各地创建工作有的放矢、走深走实。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根据对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分析,今年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44个地级市和1个省会市2020年至2023年财政教育支出总体增长率为15.1%。

市容市貌显著改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市容市貌建设是文明城市创建的主要硬件。在创建过程中,各地着力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地下管网、生态环保、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大力改善市容市貌、街区风貌,城市颜值进一步提升。据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今年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44个地级市和1个省会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平均值自2020年的22.18平方米增至2023年的27.24平方米。

文化供给不断优化。各地落实尊重地域差异、避免千城一面的要求,持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供给,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文化活动、文化工程、文化街区和文旅融合项目。城市文化深度融入居民生活,大幅提升了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今年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44个地级市和1个省会市的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2020年至2023年的增长率为20.21%。文明创建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推动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蝶变。

城市治理更加高效。各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城市治理,优化政务服务和治理体系,推进城市治理走向精细化、高效化。如今,群众提出的意见有人听,群众身边的问题有人管,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以生活垃圾处理为例,今年新入选全国文明城市的44个地级市和1个省会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率平均值自2020年的99.96%增至2023年的100%。

自2005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性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典型,有的城市多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总结这些文明城市的创建实践,主要有以下经验做法。

第一,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明是一个城市的气质,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离不开各地党委、政府高位统筹、强力推进。七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福建厦门市建立了“书记抓、抓书记”领导机制和“晒、比、问”“四查合一”“红黑榜”工作机制。同样七次蝉联的广东中山市建立健全问题排查、联动处理、媒体监督和群众共治机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据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在有效的地方性法规中,目前已有271个地方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及有关规定办法,破解了文明城市创建面临的“九龙治水”困局,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二,拓展文明城市创建平台和载体。一是搭建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平台。七次蝉联的内蒙古包头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1039个,打造品牌项目300余个。二是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提高文明创建的影响力。六次蝉联的浙江宁波市创新打造“我们的家园”“七彩惠民路”“文明实践日”等载体,开展“我们的节日”“我陪孩子读经典”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擦亮“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等城市品牌。五次蝉联的福建福州市创造性发展当地绵延千年的施茶文化,建立起1300多个爱心茶摊,为过往行人提供饮水休憩等公益便民服务。三是立足民生需求,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与城市治理有机结合。七次蝉联的广东深圳市建成1125座图书馆,打造24小时亮灯的百姓书房,构筑起居民举步可达的“十分钟文化圈”。同样七次蝉联的山东烟台市长期推行“1元公交”制度,获城市居民无数好评。六次蝉联的四川成都市通过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阵地、树品牌、强治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更加匹配。

第三,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广大居民的有序参与,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路径。成都市引入“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文明银行积分激励机制,有效提升公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和动力。五次蝉联的浙江杭州市构建文明榜样礼遇和激励机制,开展5万市民参与的“21天文明习惯打卡”,让文明城市可感知、可践行。六次蝉联的江苏苏州市着力建设“文明随手拍”群众性平台,用户达5.3万余人,并建成100余支“文明啄木鸟”工作队伍,为文明城市创建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国家治理能力教研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