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7 21:16:18
日前,天津市武清区高村镇兰城村,迎来了一场北方农村少有的端午盛会。村委会大礼堂里,人声鼎沸,都是来吃大席的——食材是村里自产的蔬菜瓜果;厨师和服务员是本地人;宾客坐满了二十桌,其中不少是本地逸景憩苑民宿项目吸引来的“新村民”。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地处京津冀三地交界的兰城村,近年来凭借区位优势,聚焦农户闲置住房盘活利用,增加了村民收入和就业岗位,成为京津冀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案例。
兰城村到北京国贸只有40分钟车程。然而,过去村民在当地赚钱的渠道并不多。随着年轻人进城打工,这个2600多人的村庄,常住只有1400多人,跟很多乡村一样面临“空心化”问题。兰城村有典型的华北田园风貌,年均空气优良超280天,林木覆盖率达45%,潮白河水系滋养出肥沃的土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兰城村委会也在思考:能否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区位优势,将兰城村打造为都市人群体验田园生活的热门目的地?
2019年9月,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这触发了兰城村盘活闲置房屋的念头。“我们村和北京一河之隔,完全可以打造成京津冀的 ‘田园客厅’。”兰城村党支部书记贾振伟说。
逸景憩苑民宿项目负责人杜文忠,曾经担任过两届村委会主任;2020年,他找到贾振伟和村委会同事刘凤明,一起研究怎样盘活闲置房屋资源,为村民谋收入。大家想到:本村由于人口外流,有大量空闲老旧农房,有的甚至成了危房。如能吸引下乡的市民盘活闲置农房,不是两全其美吗?逸景憩苑民宿项目就此启动。
北京退休市民刘达,是第一个来兰城村租住闲置农房的。“有一次我在抖音上刷到了兰城村的安居项目,来这里考察之后,果断出手。还是觉得农家院住着舒服。”刘达说,在这里居住了半年多,院子里吃饭,树下乘凉,园里摘菜,寂静中入睡,身心更健康。眼看着老宅子可以“生钱”,很多村民动了心。类似刘达居住的这种小院,兰城村里还有10多座,建筑风格统一,细节各有不同。
杜文忠不仅想要盘活老旧村宅,他还想把服务做深,精准满足市民下乡的新需求。他注意到,北京客户特别中意健康的时令食材。逸景憩苑公司投入数百万元,建起了蔬果大棚和养殖场,生产安全、绿色、高品质的食材。
逸景憩苑公司在兰城村建立起了绿色种植项目,还有养牛场,住户和付费会员都能得到相应的蔬菜采摘和肉类配额。2025年菜地面积达24亩,2026年计划增加到50亩,迎接更多来采摘的客户;鱼塘面积5亩,养殖多种鱼类;养殖场面积达7亩,委托养殖牛场面积100亩,采用绿色喂养方式养殖。
兰城村民的所得,不仅仅是部分村民的农房租金收入。兰城村集体以宅基地所有权主体代表的身份参股,每年有一定的分红;村民获得了务工岗位——民房的改造改建,设施农业用工,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农产品也多了销路。算下来,村民得实惠,村集体有收入,市民住得舒心,实现了共赢。
兰城村党支部书记贾振伟介绍,过去村民主要收入为蔬菜粮食、养牛、鱼塘,人均年收入2万元,2023年村集体收入为14万元;民宿项目开展后,2024年的人均收入达到2.3万元,村集体收入为42万元;预计2025年还会大幅上升。
闲置农房资源盘活的出发点,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城里人到这里住,买村里的农产品,雇村民帮忙干活,帮助村民增收,也给农村带来活力。”刘达认为,兰城村的民宿模式是一条很好的农村引才路径——北京来的新住户,涵盖各种职业和技能,未来可能引入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
眼下,各地有很多类似兰城村这样的农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发展起了民宿、文创、康养等产业,吸引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推动了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