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8 07:31:52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内蒙古自治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由于气候灾害、易被侵蚀的土壤条件,加之历史上长期过度开垦等因素,内蒙古一度成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沙地,全区荒漠化土地8.89亿亩、沙化土地5.97亿亩,荒漠化沙化面积约占全国的20%。
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着手建立国有治沙站、国有林场,拉开了治沙造林序幕。但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态势未有效扭转,沙漠戈壁面积由1960年的1.1亿余亩扩大到1977年的1.6亿余亩。
1978年“三北”工程启动,按照总体规划,内蒙古承担建设任务1.67亿亩,为13个省份之首。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内蒙古根据不同时期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工程建设。
1978年至2000年是第一阶段。从集体造林到保护和发展植被,再到着重治理风沙、干旱和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克服十年九旱、土壤易沙化等不利条件,全区完成造林9713.7万亩。同时,着力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推广生态经济沟、生物经济圈以及引农、引草、引药入林等立体种植模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2001年至2020年是第二阶段。“三北”工程四期规划中,4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地区中内蒙古参与3个;五期规划中,东北华北平原农区、风沙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西北荒漠区4个建设区域均涉及内蒙古。这一阶段,为破解荒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难题,全区将“三北”工程建设与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通过防护林、饲料林、能源林、经济林等基地建设,推进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例如,库布其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治沙模式,截至2019年,1.86万平方公里沙漠有6000多平方公里实现绿化,植被覆盖度达53%。七星湖、响沙湾、恩格贝等地成为生态旅游胜地,2012年至2019年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内蒙古将科技兴林贯穿于林业建设全过程,截至2020年,完成造林1.19亿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重大转变。
“三北”工程进入六期建设,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内蒙古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1.92%,且时空分布不均,需统筹解决生态用水和地区生产生活所需用水问题,加之干旱加剧等因素影响,原有防护林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现象。如何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内蒙古面临的新考题。
一是围绕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科学施策。全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规划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治理等11个重大项目,2023年以来累计争取资金151.52亿元,设立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开展沙漠地区光伏与治沙结合、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创新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2024年治理沙化土地238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同时,大力发展沙区特色旅游业、林沙草产业。2024年全区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442万亩,占全国总量的45.8%;防沙治沙1954万亩,居全国首位。
二是创新模式提升治沙效能。在防沙治沙实践中,各地不断创新治沙模式。磴口县通过防、治、用、养等措施构建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体,形成“系统防护、全域治理、科技赋能、产业支撑”磴口模式,全县生态治理面积210万余亩,林草覆盖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37%以上。赤峰市翁牛特旗探索“以路治沙”模式,通过修建穿沙公路把沙地切割成若干个治沙区域,人员、物资得以进入沙地深处,实现对沙地腹部的综合治理。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启动,全区大力推广“以路治沙”模式,2024年建设穿沙公路26条,建设规模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
三是提高治沙综合效益。一方面,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全区基本形成以特色经济林、药材、灌木原料、沙漠生态旅游、光伏治沙等产业为主,龙头企业为引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层次产业发展模式,阿拉善锁阳、通辽塞外红苹果等林沙草产品品牌脱颖而出,2024年全区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另一方面,探索多元投入、多方参与机制,形成强大合力。全区大力推广“以工代赈”,要求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0%,农牧民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2024年累计发动6.3万名农牧民投工投劳,发放劳务报酬8.5亿元,人均增收超1.3万元。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