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18:54:04
新大众文艺正以多元形态在线上线下蓬勃生长,成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鲜活注脚。从短视频平台的创意短剧、网络文学IP的跨界联动,到数字浪潮下的全民创作,新大众文艺正以“破圈”之势重构文化生态。5月27日举办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繁荣文艺创作”论坛上,与会嘉宾共话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
“新大众文艺应时而生。团结无名的写作者,对迅速生长但未经雕琢的写作方式抱以足够的宽容。新大众,也可能是新的艺术家,圈子被打破后,人人皆可是作者。”广东省作协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说,“就文艺创作而言,‘怎么写’是固然重要,但‘写什么’‘谁在写’也同样重要。人类心灵的慰藉永远不能少了爱与美、艺术和感动。当越来越多新大众文艺创作者愿意写出自己的故事、说出自己的感受,这种磅礴的文艺力量就会被昭示出来。”
新大众文艺是由技术驱动,全民广泛参与创作、传播和共享的文艺现象。那么新大众文艺“新”在哪?中央戏剧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新在主体。大众以空前的规模和极大的热情投入,从传统的接受者变成为创作者。新在交互性。线性的阅读、观看、传播的方式变成了非线性,创作与接受、接受与传播、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可以边创作、边分享、边接受反馈。新在科技赋能。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人工智能的崛起实现了技术平权,为大众文艺创作插上了翅膀,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推动多种新媒介深度融合,极大丰富了当下的文化生态。“面对新大众文艺的兴盛,更应守正创新、激浊扬清,发挥新大众文艺共同体的作用,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郝戎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靳东表示,新大众文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流量裹挟的创作环境中,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承担“审美守门人”的责任。“院团应联合平台,将经典作品与创新性文艺成果,定向推荐给目标受众,减少低质内容对用户注意力的侵占,引导大众文化消费习惯。”任何时期的任何艺术,“内容为王”这一铁的定律不能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呈现形式,融合现代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元素,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大众文艺需要更多的参与者和实践者,需要文艺“大众化”,同时有能力“化大众”。“让源于生活的文艺更好地回到生活,让从大众中来的文艺更好地回到大众中去。在大众和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以葆活力,以壮声势,以源远流长。”《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分享到,我们并非在降低文学门槛、牺牲艺术品质,而是力图开阔视野,壮大情怀,向民间、向大地、向活生生的人和火热的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敞开,让文学更好地与时代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