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举行 与会嘉宾:以大文化观指引文化传承与保护

姜天骄 2025-05-27 18:47:43

文化遗产是凝固的历史,是文明的“活化石”。如何科学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护人类的精神财富?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建议。

微信图片_2025-05-27_171915_461.png

“要让证实历史的真实实物佐证材料得以更好保存、延续、传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提出了要“为历史而保护”的观点,他认为,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实践中,采用最小干预原则,能够避免因过度修复对文物建筑造成破坏,覆盖或磨灭历史信息。最大化的保存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不仅能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同时也为后人的研究保留极大的学术拓展空间。

老城是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情感记忆的载体。保护好老城,就是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归宿、精神家园、乡愁所在,就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我国当前保留有2000多个老县城,数百个古代府城、州城,然而破坏老城区、老街区的现象仍时有发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提出,保护好老城,要从城市世世代代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阆中古城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有2300多年建城史,是《天文志》中的“阆苑仙境”,是杜甫笔下的“阆州城南天下稀”,被赞为“天人合一”的城市选址典范。在那里,古城人有意愿守好老祖宗留下的家业根基,但是他们也向往美好生活,谁能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呢?论坛上,四川南充阆中古城景区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局长张玉杰提出他的建议,他表示,留住人,关键在于解决好古城人的生活需求。坚持平衡好古城保护与民生保障的时代所需,努力提供居民在传统民居中享受现代生活的基本便利。比如,阆中市先后投入了约30亿元,在注重保护阆中古城肌理、历史人文风貌基础上,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对破损路面、旱厕及水电气网等进行系统改造,满足古城人对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提到,在当下文旅开发热潮中,对于丰厚的文化遗产积累,很多地方呈现出来却是对文化的无知或浅尝辄止,例如许多古楼的重造,因为没有开掘其中的文化,就没有气息,因此出现了千城一面等同质化情形。阿来提出“大文化观”的理念,他认为,一切文化遗产,一切古城古物,都与那个时代相关,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相关,与那个时代的审美相关,与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情趣相关。“脱离了大文化观的笼罩,脱离了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体察,保护就体现不出更大的价值,文旅开发就难免同质化、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