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霞:中拉经贸合作量质齐升成效显著

2025-05-29 06:43:33

21世纪初以来,拉美是中国对外经贸增长最快的地区板块。中拉双方以贸易、投资、金融为三大引擎,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六大重点领域推进产业对接,经贸合作量质同步跃升。

中拉贸易额从2001年的148.4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5184.7亿美元,增长约34倍。自2012年起,中国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也逐步成为巴西、智利、秘鲁等南美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4年,拉美在中国进出口中的比重分别占9.3%和7.7%,高于其在世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中拉彼此为对方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2001年以来,中国自拉美进口产品种类较美欧增长更快,为拉美国家出口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是拉美地区外国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对拉投资存量已超6000亿美元,较2001年底的46.2亿美元增加近130倍,成为继美欧之后拉美的第三大投资来源国。拉美在中国对外投资中占比超20%,长期是仅次于亚洲的中国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中国在拉融资规模一度超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形成中拉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中国同阿根廷、巴西等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和本币结算协议,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在拉美多国开设分支机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拉美稳步推进。中方为拉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基础设施建设,为拉美地区提供融资新方案。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拉累计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3006.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907.8亿美元,拉美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海外工程承包市场。

近年来,中拉合作提质升级、贸易重点逐渐转向新兴领域。贸易结构日益绿色化、数字化,有力推动拉美能源转型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的全球拓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拉投资存量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化信息化投入占13.6%,制造业占9.7%,超出两大产业在全球的平均投资水平。

中拉同属全球南方,拥有相似的发展诉求和国际主张,中拉经贸合作的全球溢出效应逐步上升。通过在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领域和锂资源等关键矿产领域合作,共同提升南方国家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使南方国家在供给和加工环节具有更大影响力。通过贸易与投资合作,中拉共同重塑全球价值链,智利锂矿、巴西航空技术、墨西哥汽车零部件等与中国市场对接,提升了拉美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也加强了亚太与拉美地区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协调。

回顾20年来的发展,中拉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经济与产业结构高度互补。中国的资本和技术转移帮助拉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能力,拉美丰富的资源和市场为中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推动双方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互享发展红利。二是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双方保持密切高层交往、加强经济战略对接、促进知识共享,推动现代化交流互鉴,增进了在双边、区域和全球层面共同利益。三是合作机制日臻完善。中国已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和尼加拉瓜等国签署自贸协定,特别是在中尼自贸协定中首次以负面清单方式开放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实现了向国际高水平贸易规则的进阶。中国已与拉美26个建交国中的24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地域覆盖。

中拉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以下简称“中拉论坛”)的成立和推进创造了条件。中拉论坛正式运行10周年来,以共同宣言夯实双方政治互信,以共同行动计划提供稳定、透明和可期待的合作愿景,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新动能。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北京宣言》和《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擘画了双方在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农业与粮食安全、工业与信息化、能源资源等领域合作与发展战略对接方向,以经贸合作的稳步扩大为中拉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寻求宝贵的确定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