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县:特色套种让农民增产增收

夏先清 2025-05-24 19:08:47

5月21日,正值小满节气。走进河南省濮阳县梁庄镇靳庄村的蒜田间,农户王文省正弯腰查看花生与大蒜的套种长势,他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拨开土壤,露出饱满的蒜头。“过去单种花生,每亩收入不过3000元。如今花生大蒜套种,蒜头能收5000斤,花生还能收600斤,每亩收入轻松破8000元!”他抹了把汗,向记者算起“增收账”。

近年来,濮阳县梁庄镇以“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为理念,将传统大蒜种植蜕变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通过生态集约种植、科技赋能生产、贯通产销链条三大创新举措,全镇大蒜种植面积突破4600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4000元,让“土蒜头”成了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打破传统单一种植桎梏,梁庄镇在田间上演“空间魔术”。记者在李培军的地里看到,刚收割的蒜茬整齐排列。“现在蒜、早玉米轮作,蒜薹上市早,早玉米长期不耽误,亩产能多挣2000元!”李培军与10余户种植能手探索的“大蒜早玉米套种”模式,让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而在谷楼村的玫瑰园里,紫色花丛间点缀着蒜苗,构成独特的田园画卷。村支书谷双林介绍,过去玫瑰与大蒜套种常因生长周期错位导致减产。镇农业中心专家团队驻点攻坚,筛选“丰花一号玫瑰”与“苍山大蒜”黄金组合,测算玫瑰萌芽期与大蒜抽薹期的时间差,精准制定水肥方案。“如今玫瑰亩产1200斤,蒜头5000斤,每亩收入超万元,花香蒜丰两不误!”

“这蒜苗叶子发黄咋回事?”在谷楼村的技术培训会上,农户们围拢着镇农业中心的技术员党焕芝急切发问。党焕芝蹲下身,扒开蒜苗根系分析:“这是土壤板结导致根系缺氧,得用秸秆还田配合微生物菌肥。”这样的场景在梁庄镇已成常态。

为筑牢产业根基,梁庄镇农业中心组建服务队,围绕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田间课堂”20余场。农户李培军感慨:“以前凭经验种蒜,产量忽高忽低。现在专家手把手教选种、配茬口,俺们成了‘技术把式’!”此外,各村成立技术互助小组,示范户谷双林常带着新农户查看玫瑰套种密度:“蒜苗间距得留足30厘米,不然影响玫瑰采光。”

在梁庄镇大蒜收购点,数辆货车正等待装货。收购商张腾腾与农户签订协议后信心满满:“镇里帮忙对接电商平台,去年网销大蒜突破50万斤,俺们订单都排到腊月了!”梁庄镇构建“订单收购+电商零售”双渠道,既稳定大宗销售,又拓展生鲜市场。

农户王慧芳展示着分级包装的蒜头:“过去卖原蒜,一斤两块。现在按个头分级,精包装能卖4块!”镇里鼓励初加工提升附加值,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有机肥施用、农药控制全记录,绿色标签让梁庄大蒜声名远扬。

濮阳县作为产量大县,粮食总产常年稳定在100万吨以上,用全省1.17%耕地生产了全省1.59%粮食。同时,立足资源优势,聚焦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濮阳县形成了“多产业协同、全链条发展”格局——

——小麦产业方面,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37万亩,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60万亩,培育龙祥、豫航等知名面粉品牌,产品畅销多地;

——稻米产业依托黄河背河洼地优势,家家宜米业等企业构建“原料基地+精深加工”模式,“濮阳大米”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

——花生产业以高油酸品种为特色,训达粮油年加工能力30万吨,“训达花生油”获省级优质产品称号,形成花生蛋白等功能性产品开发链条;

——果蔬领域,庆祖辣椒、胡状食用菌等产业集群成型,庆祖镇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称号,文留镇齐庄丝瓜成功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