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2025-05-20 06:59:12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都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刻论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如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经济日报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多层面多角度阐释。

  聚焦人民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录的《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集中阐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原理的重要著述,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深刻阐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什么、服务什么的根本问题,强调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归依。

  一是增强供给与需求的适配。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日趋多元,如何因应人民需求的新形势新特征持续优化供给结构,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向。以养老需求为例,随着消费观念更新、消费能力提升,新一代老年群体追求更高生活品质,在舒适生活、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健康服务、情感满足等方面需求大幅提升,但是面向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还有所不足,这就要求顺应需求之“变”,精准把握老年群体的新需求新期待,有的放矢优化供给结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破解供给“跟不上”难题,就要转变传统生产逻辑,推动差异化生产、个性化服务发展。一方面要靠生产服务主体及时把握市场变化主动变革,另一方面也要不断优化相关监管机制,确保各种适应新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消费模式持续涌现并不断发展。

  二是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如何让供给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潮下,科技创新正在重塑供给体系的底层逻辑,5G、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的突破,催生智能网联汽车、精准医疗等新业态。努力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就是要加快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以技术创新与场景赋能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激发新的巨大需求。例如,我国汽车产业牢牢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机遇,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科技创新填补供给空白、创造市场需求,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88.8万辆。可见,需更好适应持续拓展和升级的消费理念和需求、更好发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颠覆性作用,使高质量供给持续成为引领需求变革的重要动能。

  三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供给和需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如何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实现供需动态平衡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规模。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供给体系得以按照市场规律前瞻性引领需求、创造性满足需求、精准性适配需求,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将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另一方面,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还需要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别是要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筑牢消费升级的社会保障基础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为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供重要支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必须始终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精准施策不断优化供给体系、提升供给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尹德挺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

  构建新发展格局掌握发展主动权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当前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完善,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相关著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深刻论述,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是基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意蕴丰富而又深刻,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不是各地的自我小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从内涵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蕴含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基因,又彰显了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时代品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辟了广阔前景。从一般规律看,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必然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从外部环境看,在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背景下,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减弱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键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需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若干重要着力点。对此,必须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在国际循环中的新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稳固国内大循环,增强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带动能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健康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实践已经证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国际科技竞争空前激烈、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的时期,必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唯此,才能在百年变局中筑牢经济安全屏障,在全球竞争中培育动态比较优势,进一步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瑞庭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壮大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的发展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质量发展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高质量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高质量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需要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高端化、绿色化和安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将更好驱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包括技术和业态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创新,但主要驱动力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颠覆性科技创新涌现,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形成,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提供了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中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既要针对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又要瞄准科技和产业前沿加强布局,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还要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都离不开资源禀赋条件、科技和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因此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需防止一哄而上,各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需先立后破,统筹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中指出的,要“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动作为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使之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颠覆性技术及其催生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常常会突破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于成熟产业发展来说,原来有效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匹配,需要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指出,“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今世界,主要国家都加强了相关的战略布局,我国必须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聚集,才能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晓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

  全方位扩大内需重在释放消费潜力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作出深刻论述,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形成服务消费新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指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形成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从发达经济体消费结构升级规律看,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居民消费平均增速放缓,消费从增量升级更多转向结构升级,服务消费驱动消费结构变化,占总体消费的比重达到或超过50%。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费者更多希望在服务消费中获得体验、享受、自我提升。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带来人口集中和产业融合,催生了更多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服务需求。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6.1%。面向未来,扩大多元化服务供给,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将促进服务消费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满足不同群体实际需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适应不同收入群体实际需要,以高质量供给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同收入群体处在不同的消费阶段,消费市场更加细分多元。更好适应消费分化和多样化趋势,需着力丰富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等服务消费供给,推进消费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应用柔性化、智能化生产模式,及时捕捉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提高产能灵活转换和快速响应能力,以高品质供给催生新的需求。

  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激发消费增长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乡村消费需求,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近年来,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县乡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8.8%,比201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县乡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呈现出与城市梯次追赶特征,服务消费、品牌消费逐步发展。数字化加快延伸至县乡市场,带来了现代消费方式和消费增量,年轻群体和回流人群成为县乡消费主力。通过产业赋能、优化消费供给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等举措,县乡消费增长新动能将进一步增强。

  构建扩大居民消费长效机制,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中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面对当前内需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等问题,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形成消费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不仅有助于解决短期内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能从中长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陈丽芬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是决定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都对此作出深刻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中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要求“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提供了遵循。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特别是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无论是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更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更充分参与国际竞争,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都需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趋势,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注意力放在筑牢更为坚实的物质技术支撑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已经具备更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从供给侧看,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的30%,大部分产品在国内可以实现全产业链配套。从需求侧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有近3亿农业转移人口正加快市民化进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3万美元,14亿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巨大投资和消费潜力。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产业成为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最佳应用场景。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之举。

  更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既精准确定产业发展痛点难点,使科研更具靶向性,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重构产业竞争优势,牵引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用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支持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国内大市场的广阔空间迭代优化升级,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三是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有效优化生产力布局。既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又注重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曦辉 作者系北京产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