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10:48:34
“依稀还记得刚来核电设计院的第一天。那天没有艳阳高照,也没有乌云密布,有的只是柔和的阳光和柔和的风。”回忆起多年前面试时的场景,吴宇翔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洒脱。十几年过去,他已经从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优秀的核电设计师。
近日,在由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协组织的“首都科技人”宣传活动中,记者采访了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华龙后续机型副总设计师兼总师办主任吴宇翔。
人生之路
1983年出生于安徽黄山的吴宇翔,从小就学业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2001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核物理系,从此在清华园本硕博连读,度过了9年的青春时光。
这也是他探索人生道路,树立远大志向的9年。
他在读硕博期间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去最火的证券公司实习过,尝试过大学生创业办企业,还在基层政府锻炼过……毕业后要做什么?创业还是从政,做科研还是做金融?那时纵目所至,条条大路皆为坦途。然而叩问内心,他想起了老校友的一段话,和马兰基地的一段实践经历。
1966级清华大学校友返校演讲时曾对同学们说:“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兰基地是我国核试验基地之一,也是“两弹”研发的军事纪念地,众多清华学长在此奉献终身。吴宇翔曾去马兰基地参加学校实践活动,感受到这项事业的伟大。“把个人的小追求和国家的大需要相结合,才能找到可以发光发热的大平台。”
在毕业之前,吴宇翔最终下定决心:做一名核电设计师,追梦“核电强国”。2010年,他博士毕业,加入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从事核电总体设计和型号研发工作。
入职3个月,有个与国外客户的技术交流会,一整天安排了十几个交流议题。吴宇翔被安排负责其中一个议题的PPT和现场主讲、英文交流。他虽然是核专业的博士,可对核电的认识仅限于几门基础课。好在中间隔了一个周末,吴宇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两天,反复演练,假想各种问题,恶补相关知识。到了周一开会,对方提出调整议题,他负责的议题变成了第一个议题。由于准备充分,他完成了一个精彩的职场首秀。
可是好景不长,2011年3月国外一场核事故使得整个核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势头戛然而止,设计院开始了大幅降薪,一些年轻人改行了。
是走是留?“我很幸运,在职业生涯的头几年遇见了这个行业中最出色的一批人。”吴宇翔看着身边的杰出前辈和优秀队友,选择了坚守。
报效国家
中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当属华龙一号。中国大陆自1991年第一台核电机组并网发电以来,坚持自主设计与引进消化吸收并重的技术发展路线。华龙一号是我国两大核电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在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
年轻、英语好、专业扎实的吴宇翔,承担起“国际核电推销员”的光荣使命,助力华龙一号“出海”。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许多终生难忘的记忆。
2012年6月,他随团队赴国外参加主合同谈判。抵达后,对方提出1000多个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答复成为主合同技术附件签订的前提条件。当时条件艰苦,每4个小时就要停1个小时电,没有空调,天气炎热,蚊虫肆虐。团队成员连续熬夜工作,最终仅用2周时间,在此轮谈判中解决了对方所有问题,将技术附件固化,为主合同的签订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春节前夕,吴宇翔接到一项紧急任务:回复国外客户的技术问题,春节期间提交答复。他主动放弃春节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假期连续加班7天,高质量地完成了20多个技术问题的回复。
2018年2月,吴宇翔所在的团队参加国外一核电项目的投标工作,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克服时差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会上,他们介绍了投标文件的技术内容,向对方宣传了华龙一号的设计理念,出色完成了重点问题的口头答辩。
中国核电走向世界,带来了各国友好人士对于“中国制造”的浓厚兴趣和高度赞扬。曾有一位联合国官员在听到华龙一号讲解后说:“我相信中国人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核电站。”
“每到这时,我都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代表着自己,甚至不只代表着设计院,而是代表着中国的核工业。”吴宇翔说。
他牵头编撰的《华龙一号: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压水堆核电厂》,是全面介绍华龙一号的第一本公开著作;历时3年撰写的《世界核反应堆大全》,填补了国内核电反应堆工具书领域的空白;他还在中国工程院院刊和英国核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介绍华龙一号的专题文章。这些工作提高了华龙一号的影响力。
在华龙一号研发基本成型时,吴宇翔意识到标准自主化对于核电技术自主化的关键作用,牵头编撰完成《华龙一号技术标准体系分析与策划报告》。报告得到中核集团的高度重视,批准课题立项,“华龙一号国家标准化示范项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共同支持。课题历时4年,建立了一套涵盖全生命周期的自主化核电标准体系,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走出去”创造了有利条件。
奋楫笃行
2021年1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在此之前,从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吴宇翔,已于2018年开始负责华龙后续机型研发工作。
华龙后续机型研发是中核集团实现大型压水堆技术从“并跑”到“领跑”的战略任务。作为华龙后续机型副总设计师兼总师办主任,吴宇翔在总设计师的带领下,承担了技术指标和特征论证、科研立项和审查、型号研发团队组建、型号研发工作组织实施、重要技术问题决策等一系列重要工作。
新型号研发项目像“磁铁”一样,吸走了他的精力和时间。
华龙一号采用双层安全壳设计,将台风、海啸、地震、飞机撞击等极端情况均纳入考量,足以满足最苛刻的核安全标准。能否在保持原有安全性的前提下,把双层混凝土安全壳改成单层?
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和理论计算,华龙后续机型研发团队大胆进行了创新设计。单层安全壳靶板撞击实验表明,这种新的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强度超出预期,单层就能够实现不低于原先双层安全壳的防护能力。
华龙后续机型研发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研发任务比预期时间提前8个月完成,为科研成果早日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截至2024年,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数量达到102台,装机规模跃升至1.13亿千瓦,规模升至世界第一。
“我要做一名为国为民、无怨无悔的核电设计师。”吴宇翔说,“希望未来的核电技术更安全、更智慧、更环保、更经济,让中国核电的名片更加闪耀。”(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