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新职业看见未来

韩秉志 2025-05-17 20:29:10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从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从睡眠健康管理师到烧烤料理师,一串串看似跨度极大的职业名录,折射出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动能图谱。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韧性强、活力足,但就业领域仍面临结构性矛盾,青年就业压力依然突出,不少传统岗位也在转型升级中经历调整。在此背景下,拓展新的就业增长点尤为关键。此次公示的新工种多达42个,是近年来数量最多的一次。这释放出积极信号:新技术催生新岗位,新需求拓展新空间。新职业正成为我国稳就业政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向社会发布6批93个新职业,涵盖平台经济、数字技术、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许多新职业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践,深度嵌入各类行业运行中。回想起几年前笔者采访新出炉的数字化管理师时,不少从业者还在探索职业边界。如今,他们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新职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头衔命名,而是在产业链条中真实发生的岗位重构。此次公示的新职业和新工种,无论是服务性岗位还是技能性岗位,都有一个共同点:基于现实需求、映射技术变革、具备成长空间。正因如此,它们才不断为劳动市场注入新活力。

新职业拓宽的不仅是个体职业发展路径,也在整体上拓展了就业容量。过去几年,无论是直播电商、平台经济,还是人工智能、智慧物流,几乎每一个新兴领域都催生出大量的新工种、新角色。这些岗位进入门槛相对灵活、用工形态更加多元、职业路径富有弹性,尤其适合吸纳青年和灵活就业群体。这种非线性、不设限的就业框架,成为改善就业结构的关键增量。

新职业的发展也在悄然提升就业质量。近年来,官方不断披露新职业薪酬数据。一批高技能职业收入不菲,反映出新职业不仅有岗位、有空间,还有含金量。随着技术深入融合,已有的新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只要发展路径清晰、制度保障跟上,新职业完全可以成为高质量就业的代表。

新职业发展,离不开新产业成长壮大。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由传统动能向新质生产力的切换。在这一过程中,新职业的发布与认定,最终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既是在挖掘就业机会,更是在定义产业方向。此次公示的新职业,是从社会征集的近400份建议中层层筛选,经专家评审论证、书面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得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份目录也是一份“看见未来”的清单,将为地方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制定、教育体系改革提供指引。

也要正视现实中存在的诸多挑战。目前,部分劳动者仍对新职业缺乏了解,一些新职业尚未建立清晰的评价标准,也有不少从业者对新职业存在“听起来很酷,不知道能不能干长久”的顾虑。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一方面,要制定配套标准,加快新职业的培训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也要从教育端介入,推动对新职业的认知前移,让更多人听得懂、学得会、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