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18:00:12
最近,一个冷门技术参数上了热搜。起因是有汽车博主自费测试阿维塔12风阻系数,得出的数据与企业公布的数据差距不小;而企业在相关公证机构见证下,通过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在风洞实验室全程直播测试,得出的数据并不存在虚标,从而引发舆论关注。
汽车风阻系数是衡量车辆行驶时空气阻力大小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燃油经济性、续航能力、高速稳定性和噪声水平。数值越低,说明空气阻力越小。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普及和补能焦虑,使得低风阻成为新能源车企竞争中少有的“有感数据”:不仅能影响消费者认知,还能提升续航里程。
要了解风阻系数在新能源赛道是如何“吹”起来的,首先还得回溯到2012年,Model S横空出世,特斯拉便将风阻系数与科技含量进行了大量捆绑营销,不仅重塑了行业以及消费者对“低风阻”的认知,也强化了特斯拉富有科技感的品牌形象。此后,诸多新能源车企开始争相效仿,风阻系数纪录也不断被刷新。
此次风阻系数测试之争表面是数值大小,背后折射出的是行业过度内卷。这两年,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但产品成本的下降毕竟没有售价下降得那么快,车市竞争已从价格卷到技术参数。每次新车发布会,车企都在穷尽办法,让各项数据变得极致一点,至少要比友商领先。在如此内卷的氛围裹挟下,每一个小数点都成了车企比拼的战场,风阻系数的锱铢必较就成为一种必然。
同时,流量至上思维也在深刻影响营销传播生态。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没有门槛的自媒体从业者越来越多,而流量越来越稀缺,且不可能平均分配。为了博取眼球,部分自媒体便通过碰瓷名企或名人,制造对立,从而实现流量的快速积累和商业价值变现。
汽车风阻系数测试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不仅要遵循科学的测试标准和方法,还要有强大的技术和实力支撑。比如,中国汽研风洞实验室造价高达5.5亿元,且在国内极其稀缺;测试车辆在进风洞之前,应当遵循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标准,在调校车间进行详细检查,确保整体测试的规范性和结果的可靠性。任何测试条件的改变、人员操作的不专业,都会影响测试结果,透支公信力。然而,我国在整车空气动力学风洞测试方面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这为各种民间野生测试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从懂车帝新能源车型的冬季续航测试,到汽车博主关于小米SU7和极氪007两款热门车型的碰撞测试;从自媒体人在公共道路对享界S9高速“飞坡”测试,到汽车博主对阿维塔12的风阻系数测试,每一次测试都引发了巨大争议。这些争议犹如一面镜子,既映照出行业测试的不少乱象,也时刻提醒相关部门:加强对汽车行业民间野生测评监管,尤其是要加快相关测试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这不仅体现了对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也是以标准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尽管当前汽车风阻系数已被塑造成具有科技感的象征,但风阻系数主要影响的是汽车的能效,在高速场景下会感受比较强烈。对普通用户来说,在日常道路上行驶,尤其是在城区中行驶,影响并不明显。对车企来说,低风阻系数固然值得努力追求,但它不该成为取代一切的绝对指标。真正优秀的产品,一定是各项指标均衡发展的结果。与其把这些数据变成用户信仰,不如把技术还给用户体验。因为最好的技术从不在参数巅峰孤独起舞,而是在人间烟火处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