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09:29:33
这个时代正在以秒速刷新着我们的认知,曾经那些所谓的“生活的标准答案”正在逐一消散,蜕变成无数个闪烁的问号——这种不确定性会让人本能地感到恐惧,那是对失控的焦虑,对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的迷茫。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人类面对未知时,杏仁核会立即触发“战斗或逃跑”的压力反应;而确定性带来的“流畅状态”则会激活多巴胺奖赏机制,让大脑产生愉悦感。这种机制曾在丛林时代帮助我们的祖先快速决策、规避风险,却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形成悖论:我们越是依赖确定的答案,就越容易在“黑天鹅”事件中陷入认知瘫痪。
我们拼命“求稳”,但世界却越来越不“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当前时代定义为“不确定性十年”,气候变化、技术革新、全球格局变迁……每个领域都充满未知。正如美国畅销书作家、社会评论家玛吉·杰克逊(Maggie Jackson)在《意料之内: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中指出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算法和清单盛行的时代,却忽略了世界的复杂性远非公式所能涵盖。”
《意料之内: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认为,不确定性是一种建设性力量,而非令人恐惧的事物。它并非只能带来混乱与焦虑,也可以成为我们拓宽已知边界的帮手,推动我们打破认知惯性。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为一名只擅长运用已有知识的传统专家,而要成为一类名为“适应性专家(adaptive expertise)”的人。
作者认为,传统专家通常在具备高度确定性的“良性环境”中无往不利,但在未知挑战面前则不具备明显优势。而适应性专家不同。在熟悉的场景中,他们能流畅地运用知识;在面对复杂挑战时,他们则会放慢节奏、深入思考,花更多时间“诊断”新问题。能够沉下心来追问“哪里出错了”“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他们的一大特征。
此外,适应性专家还具备拓宽视野和深入思考两大能力。他们不会局限于单一假设,而会致力于探讨多种可能性,力求理解问题的本质,并能在测试和评估多种方案后,迅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种认知模式的核心在于“敢于在知识边界处工作”。适应性专家善于倾听问题本身的“诉说”,而非固守已有的答案。对于他们来说,错误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通往认知升级的阶梯。
那么,我们该如何成为一名适应性专家呢?作者给出了三条建议:
其一是培养不急于下结论的能力——这正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素养。在日常工作中,当我们遇到模糊不清的任务,不必急于寻找标准答案,而要给自己留出思考空间,像侦探一样收集信息、分析各种可能性。
其二是培养打破固定思维的能力。德国心理学家卡尔·东克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蜡烛实验:当被试者需要用图钉盒固定蜡烛时,多数人因固化于盒子的“容器功能”而忽视了其作为平台的潜在用途,最终导致尝试失败。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的思维陷阱——我们习惯赋予事物固定用途,却忽略了其他潜在可能性。而要打破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主动问自己:“如果换个角度看,会有什么不同?”
其三是培养渐进式深化思维的能力。2003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的“哈佛模拟实验”中,一群年轻麻醉师被要求解决紧急阑尾切除手术中患者血氧水平急剧下降的问题。一位医生错误地判断为支气管痉挛,并在25分钟内10次重提这一错误诊断;而另一位医生博士虽然快速提出了8种可能诊断,包括正确答案“呼吸道阻塞”,但未能深入检验假设,最终也未能化解危机。这一实验清晰地表明:在高压情境下,过早定论与频繁跳跃假设一样,都会导致判断失误,唯有放慢节奏、三思而后行,才能避免误判。
这种渐进式深化思维也适用于个人和商业决策。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一个大目标拆解成一系列可测、可控的小目标,并在每一步预留验证和调整的空间。例如,想创业或转行的人,可以先尝试相关副业或项目,评估兴趣与市场反馈后再决定是否全职投入;投资者可将总资金的一小部分集中配置于核心标的,跟踪表现后再决定究竟要加仓还是止损。采用类似的分布验证方法,不仅有助于控制风险,还能确保我们在每个阶段都对假设有充分的数据支持,从而避免盲目决策。
很显然,《意料之内:有限的认知与不确定的环境》这本书并非让我们全然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而是要学会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找到平衡。站在不确定性的旷野中,与其盯着消失的路标焦虑,不如打开认知的“手电筒”;承认世界的复杂性,接纳自身的局限,把每一次选择都当作“试错性探索”而非“终极判决”。当我们不再追求“绝对正确”的路径,转而修炼“动态调整”的能力,就会发现,未来充满可能性。
正如玛吉·杰克逊所说:“最好的思考始于且终于不确定的智慧。”(作者:朱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