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量培养高技能人才

刘利乐 2025-05-16 17:45:30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质量与结构仍需优化,特别是人才培养的协调性还需强化;一些行业领域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现象。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多年来,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的通知》《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从制度建设、总体布局、重点突破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涵盖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等方面,促使人才这一核心生产要素实现创新性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未来如何进一步支持高技能人才不断成长、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壮大人才培养规模。健全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人才供需协调机制。完善“政行企校”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当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行业分布与技能要求等,完善市场供需的预测机制与动态反馈机制。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组织要根据市场信息情况与技术发展趋势作出供需预测与培养规划。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学徒制。

另一方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产业等,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数字技能型领军人才,带头突破技术技能难关。在劳模工匠评选、领军人才培育、技能竞赛选拔中,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注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人才评价机制。

此外,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注重前瞻性,优先培养一批国家急需、服务国家战略与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精尖缺”人才。加大养老、托育、医疗护理等人民群众需求日益增长的服务性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有关机构开设相关专业与培训项目,提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拓展高技能人才发展空间,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完善人才职业资格与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引导更多高技能人才积极服务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