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联动构建创新联合体

王嘉珏 周 青 2025-05-16 17:45:41

一段时间以来,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受到各方关注。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更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创新联合体既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动力,又能捋顺科技要素并贯穿生产全过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多年来,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创新联合体应运而生。例如,浙江省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面向“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组建龙头企业牵头的41家创新联合体,整合全省高校院所100多家次,上下游企业200多家次。又如,上海市瞄准LNG再液化装置、低温泵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助力LNG产业链关键核心装备的国产替代;安徽省合肥市以科大讯飞为牵头单位,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融通创新,旨在突破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随着创新联合体的组建,各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能源等方面完成布局。

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信息显示,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更突出“体系化、任务型”定位,进一步发挥联合体功能作用,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市场化机制,提升建设运行效能。“体系化、任务型”对创新联合体发展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各地应加强统筹规划,在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基础上,推动重大科技专项联动实施、健全创新攻关任务、提升有效组织科研、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构建大企业引领支撑、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因地制宜部署创新联合体。

在取得各项成果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创新联合体发展依然面临挑战。例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缺乏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创新协同难,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性不一致,大企业和小企业耦合意愿不一致,联合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等等。未来,要通过加强政策系统集成,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进我国创新联合体建设。

加强统筹规划。增强全国各省份科技创新政策协同力度,共同制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财税补贴、专项基金、示范项目、金融支持等科技创新系列一体化政策,促进区域内科技资金跨区域使用、人才跨区域流动、区域产业共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

聚焦关键领域。根据各地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摸排梳理联合攻关的重点方向、重大项目,凝练形成产业创新链协同开发需求清单,对每个联合攻关项目进行建档立卡,实施“一家主导、多家协同”的灵活协作机制。通过设立战略目标明确联合体目标任务,围绕目标进行项目群规划,包括牵头企业实施的攻关项目和创新联合体参与单位实施的攻关项目,以实现体系化攻关。

深入推进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引导创新联合体探索总体部制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的高度集成化管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攻关效能,充分释放“1+1>2”的协同效应,推动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重要技术、设备、产品实现链式突破。

加快要素流通。以市场机制为牵引,探索构建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机制,构建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创新联合体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开展PCT等高价值专利布局,实施专利池内部成员单位的专利交叉许可和统一对外许可,鼓励建设相关领域专利池,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利布局。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发挥各类科创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金融资本支持创新联合体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市场为导向,探索龙头企业赋能创新联合体内中小企业无担保无质押融资的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低息贷款等形式支持项目攻关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