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给AI作业踩刹车,经济日报:给AI立规矩才能让教育不失矩丨头条热评

2025-05-15 15:34:50

这届家长可以先松口气了!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科学规范使用,加速构建人工智能引领的创新教育生态。

《使用指南》明确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三大类核心应用场景:促进学生成长、辅助教师教学、支撑教育管理。同时,明确禁止了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

此前,网上对“充满AI味的作业”就出现过争议。AI帮助了学生,解放了家长,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担心。AI确实能提高效率,但如果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因此思维能力退化,甚至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那就是得不偿失。

AI对教育的赋能是可预见的,但“替学生做作业”是最需要警惕的用处之一。面对人工智能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新变革,我们还须辩证看待,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既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力度,又要统筹各方力量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确保中小学生既会用、善用,又不滥用人工智能工具。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展批评性思维训练,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和甄别能力。

我们要非常明确,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场景中仅处于辅助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始终坚守师生互动在知识传授、思维培养中的核心地位,确保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有机统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教育部发布的新规缓解了“AI代写作业”的焦虑,但如何监督执行仍需要探索。这场人与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共舞,还需要更加审慎才能保持正确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