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3:52:38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结构重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产学研一体协同,有效供给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必然选择。如何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要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壮大产学研协同育人队伍。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加入教师队伍,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体制机制障碍,建设一支既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构建多元师资矩阵。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人才双聘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到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进行挂职,同时聘任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兼职。激活人才流动机制,构建“能进能出、双向赋能、循环增值”的人才生态系统,打破户籍、学历、人事关系等硬性制约,允许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科研院所专家通过“保留身份+弹性考核”等方式跨机构任职,支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团队跟随人才流动。建立“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的多维评价标准,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统一起来,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以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重点评价重大成果、研究质量、原创突破和实际贡献。
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保障。明确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责权范围,多维度构建支撑保障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建立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技术攻关需求纳入高校学科建设规划,以开展合作办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创建共同研发中心等方式进行攻关,推动信息、生物、能源、材料、海洋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定向人才培养。加大对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的经费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对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将项目管理权、资金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充分下放,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和创造力。完善平台保障体系。整合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学技术交流、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打造一批集教学、科研、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基地。
优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科专业调整,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上提倡创新型教育模式,在社会里营造创意型文化氛围。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产业发展趋势,优化落实国家调控、省级统筹、高校自主的学科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强化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依据行业标准、生产流程和项目开发等实际需求,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科研成果等引入教学,构建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推广翻转课堂、沉浸课堂、高效课堂等教学方法,增加实习、实践和实训的教学内容,完善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