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规范涉企收费行为

伍 坚 乃菲莎·尼合买提 2025-05-15 13:53:38

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系统部署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加强涉企收费跟踪监测等重点任务,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强化涉企收费监管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涉企收费范围广、类目多,实践中违规收费行为频发且隐蔽性、反复性较强,从源头上实现标本兼治是治理涉企违规收费问题的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持续深化涉企收费治理,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先后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对涉企违规收费行为的监管持续加强。《关于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通知》明确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领域的违规收费,取消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指出行业协会、商会应当健全收费合规体系,防范违规收费行为的发生。各地也因地制宜推出针对性政策,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行为。例如,《湖北省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对医药、金融等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切实纠正实践中存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明确全面排查交通物流、地方财经等领域的涉企违规收费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3042个涉企违规收费案件,退还违规收费13.62亿元。在不懈努力下,涉企收费秩序明显好转,收费行为更加规范。

实践中,还存在部分行政主体利用强势地位或信息优势,随意转嫁成本,不合理地加重企业负担。也有个别中介机构借助行政权力“搭车收费”,甚至滥用市场优势地位设置额外收费项目、抬高收费标准,影响了市场的稳定秩序。部分行政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使得监管执法陷入定性难、处罚难的困境,抑制了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活力。接下来,亟待对涉企收费行为展开进一步规范与管理。

涉企收费政策是各级行政主体履行收费职责的法定依据,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则是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具体指南。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秉持“应收尽收”的理念,梳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等收费类目,明确各项收费的设立依据、实施主体、标准程序,并及时在政府平台予以公示。各收费主体要建立周期性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实践及时更新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确保企业能够及时获取收费信息。强化对收费政策的评估审核,对新出台的涉企收费政策开展合法性、公平性等方面的审查,确保政策的科学与规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强化对收费资金的跟踪监测。各级行政主体应当借助财政电子票据系统与非税收入征管平台,实时追踪资金的收缴、入库、分配等流程,做到资金流向的可回溯、可预警。与此同时,搭建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推动实现市场监管、审计和税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监测的准确度。另外,还需要持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收费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和绩效评估,着重审查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和超范围列支等违规行为。

完善涉企收费问题线索的收集与处理机制。拓宽问题线索收集渠道,编织“线上+线下”的立体化监督网。例如,可以在政务服务平台开设涉企收费问题反馈入口,同时利用12315热线等方式高效收集企业诉求;还可以在重点产业园区和行业协会设立监测点,构建覆盖全国的“前哨”网络,实时掌握违规收费行为的动向。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提升问题处理的效率,对所收集的问题进行分类登记、详细记录,并明确告知投诉人、举报人处理流程和时限,确保每一条问题线索都能得到及时调查与核实。

强化涉企监管、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以防治并举、标本兼治为目标,持续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资金跟踪监测等制度,才能推动涉企收费改革从“减负治标”向“制度治本”转变。以更精准的制度安排、更严格的监管措施、更广泛的社会协同,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行为,营造自由便利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企业放心经营、安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