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玩噱头多注重安全

2025-05-15 06:44:59

  当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时,任何技术创新都必须以不降低安全标准为前提。无论何种设计理念、何种技术创新、何种营销噱头,任何突破安全底线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最近,汽车行业有两个新闻备受关注。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二是多家以“智能驾驶”为卖点的新能源车企,将原有的“智能驾驶”更改为“辅助驾驶”。

  把这两个新闻放在一起说,就在于两件事都触及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问题——安全。

  以《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为例,新技术要求拟对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作出规定,将进一步完善车门把手等规范,有望更好督促车企在设计中更多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

  当前,不少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都流行安装隐藏式车门把手。很多车企在宣传时称,隐藏式车门把手能够让车辆外观更简洁,符合未来科技审美趋势,还能降低风阻系数,从而提高车辆续航里程。

  但该设计也存在问题。当气温较低时,隐藏式车门把手可能会被冻住而难以打开。同时,这种车门把手增加了很多元器件,造价和维修成本相对较高。更重要的是,一些隐藏式车门把手还存在强度不高、控制逻辑有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断电失效等问题,容易阻碍救援和逃生,危及乘车人安全。

  “智能驾驶”也有类似的问题。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为了吸引消费者,某些车企在宣传时夸大“智能驾驶”功能,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甚至将辅助驾驶表述成无需驾驶员介入的全自动驾驶。这种营销可能误导消费者在驾驶中过度依赖“智能驾驶”功能,从而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自2024年底以来,工信部相继发布通知、召开会议,明确企业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命名及营销宣传中,不得使用暗示消费者该系统可以作为自动驾驶系统使用。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也提醒,若车企因虚假宣传导致交通事故,可能面临广告法相关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责。“智能驾驶”改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从车门把手到辅助驾驶,从标准制定到会议要求,监管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汽车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更好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重申一个行业常识——安全永远是汽车行业的底线和红线。无论何种设计理念、何种技术创新、何种营销噱头,任何突破安全底线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

  当汽车行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时,任何技术创新都必须以不降低安全标准为前提。对车企来说,除了各种看得见的创新,更要加大“安全”在车辆设计中的权重,抛弃以虚假夸大的手段博眼球、挣流量的手段,以真实技术实力为基础,让产品回归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初衷。唯有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融入创新基因,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作者:孟 飞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