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政策春风催生饲料产业变革

刘慧 2025-05-15 06:51:32

有关部门日前印发《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充分挖掘利用非粮饲料资源”。我国农业废弃物、工业副产品、厨余垃圾、动物屠宰下脚料等非粮饲料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充分挖掘利用非粮饲料资源,将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转化为优质饲料,推动饲料格局从“粮食依赖”向“多元供给”转变,既缓解粮食安全压力,又降低养殖成本,开辟了绿色农业发展新路径,可谓一举多赢。

我国是畜牧养殖大国,传统饲料以玉米、大豆等粮食为主,人畜争粮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高。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但也付出了巨大生态代价。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升,肉蛋奶消费增加,带动饲料粮消费增加,饲料粮供需矛盾成为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为满足国内饲料粮供应,我国每年大量进口饲料粮,大豆、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占粮食总进口量比重超90%。在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粮食进口存在不确定性,饲料粮稳定供应面临挑战。充分开发利用非粮饲料资源,挖掘国内饲料资源潜力,提高饲料自给率,很有必要。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副产物非常丰富,若得到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可大幅降低对玉米、大豆等进口粮食饲料的依赖,促进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我国玉米秸秆、稻草、麦秸等农作物秸秆产量巨大,但利用率很低,农民不是一烧了之,就是丢弃荒野,成为农村重要污染源,现在可以通过发酵变成牛羊的“盘中餐”。米糠、麦麸、酒糟、果渣、豆渣、甘蔗渣等食品加工副产物,菜籽粕、棉籽粕、花生粕等油料加工副产品,以及构树、桑叶、辣木等林业及生态资源,经过加工处理都能变成畜禽鱼类的“美味食品”。应支持发酵饲料推广应用,加快推动农作物秸秆、糟渣类产品等地源性低值原料的发酵、酶解提效加工利用,加快生物发酵工业副产品饲料化利用。

令人头疼的沼气、厨余垃圾、废水,经过科技赋能,可以转化为新型高效资源转化型饲料原料,实现“变废为宝”。我国每天产生大量餐桌剩余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将餐厨垃圾直接转化为单细胞蛋白饲料,也可以养殖黑水虻、黄粉虫等昆虫蛋白饲料。作为狐貉毛皮养殖大国,我国每年产生大量毛皮动物屠体,无法进入食品链,可以通过采用酶解工艺将肌肉、内脏转化为宠物食品蛋白粉,将骨骼加工成钙磷补充剂,用于饲料添加剂。屠宰场、水产加工厂产生的骨骼、内脏、血液、羽毛、虾蟹壳等下脚料,经生物酶解技术可制成高营养动物源蛋白水解物。螺旋藻、小球藻、栅藻等藻类蛋白含量高,不仅是优质水产饲料原料,同时具备净化废水的功效。尿素作为一种非蛋白氮饲料添加剂,在反刍动物养殖中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发展苜蓿、羊草、饲用燕麦、杂交狼尾草等优质饲草,是一条缓解“人畜争粮”压力的新路径。我国拥有广阔的草原、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是优质饲草的理想家园。现代育种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与智能灌溉系统的推广应用,不断扩展了饲草种植版图。高质量发展饲草产业,不仅可以实现饲料替代,还可以改造土壤,实现“以草养地、以草促牧”的循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

这场由政策引领、科技赋能的饲料革命,从秸秆、果渣、餐厨垃圾到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优质饲料,串联起农业、工业与生态循环,推动养殖业向高效低碳转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粮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