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更多优质乡村文化产品

唐尚书 李 旺 2025-05-14 15:36:54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将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强调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农村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这表明,积极挖掘并发挥乡村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开发更多优质乡村文化产品,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才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形式,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是满足和提升乡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路径。通过立足乡土本身禀赋条件与特色资源,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以及村民参与等多方合力,完善乡村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分配全链条结构,促进乡村文化生产力高质量释放。依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和“错位发展、串珠成链”的思路,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农事活动、民俗文化以及田园景观等文化要素,综合运用现代数智科技与人工智能手段开发更多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产品及场景,善用“村歌”“村晚”“村超”“村BA”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新形态与新模式,提升大众参与度与体验感。

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能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多重效益的聚合叠加,将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乡村全面振兴发展胜势,形成建设和谐和顺和美乡村的强大合力。聚焦乡村文化供给改革,汇聚支持政策、市场资本、先进技术以及社会群体等多方资源,把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中的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等硬件,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将乡土文化原生态特色与现代化生活元素有机融合,让乡村文化建设留住乡风乡韵乡愁,让更多更好的乡村文化产品服务走进大众日常。另一方面,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等软件建设,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和美文化氛围,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繁荣发展。通过完善乡村文化网格化整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综合路径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效能,实现乡村文化发展成果互惠共享,激发乡村全面振兴人人参与的热情与动能。

长远看,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法律、人才以及技术等方面协同保障,以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创新以及文化服务的持续升级。健全法律保障体系,保护好传统文化根脉,在适应市场化运行规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下,注意平衡好赓续文化基因和短期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完善财政保障体系,改善、提高乡村文化建设财政资金的结构、使用效率,加强对农村区域地方戏曲、传统习俗以及乡村舞台的资助扶持。在引入新技术、打造新业态、搭建新平台的过程中,始终关注乡村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的普惠性。优化人才保障体系,通过“传帮带”培养乡土文化能人、传统手工艺匠人等,加强本土文化人才培育,同时积极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实行激励政策,设立特定岗位吸引高校毕业生驻村服务,强化专业人才引进。构建技术保障体系,运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建立乡村文化基因库,打造“云上服务站”“文化地图”等数字平台,提高乡村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效率。

转载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14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