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黄金市场热度不减

朱旌 2025-05-13 09:33:36

近日,世界黄金协会发布2025年一季度《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东南亚地区黄金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态势。新加坡黄金需求飙升至2010年以来的峰值,今年一季度达到2.5吨,同比增长35%;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今年一季度的黄金投资热度持续攀升,需求分别增至8.9吨、2.5吨和7.4吨,涨幅达35%、34%和25%。从全球范围来看,今年一季度全球黄金总需求仍同比增长1%,达到1206吨。在黄金价格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历史高位的背景下,需求不降反升,充分彰显了市场的强劲活力。

东南亚黄金市场需求大增,本质上是民众与国家应对经济风险的集体行为。以越南为例,2024年越南国有银行因单周售出2吨黄金而不得不实施限购措施,这一销量相当于以往1个月的水平。与此同时,泰国金条和金币投资需求同比增长10%,金店外排起长队成为常态。在价格持续上涨和关税政策不确定性的双重压力下,黄金作为传统避险资产,成为民众抵御财富缩水的首选。

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也在推动黄金市场升温。越南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下滑,储蓄利率随之走低,大量资金被迫转向黄金市场;泰国投资者更是打破“高价抛售”的常规,在金价上涨时反而逆向增持,这一异常现象折射出他们对经济前景的深度忧虑。正如世界黄金协会所指出的,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和全球供应链的重塑,进一步强化了黄金的避险属性。

从国家层面看,各国央行的战略选择同样重要。2024年,全球央行黄金净购买量连续三年突破1000吨,东南亚各国央行纷纷加速增持黄金。这一趋势与美元信用的削弱密切相关,美联储通过加息和缩表收割新兴市场,促使各国加快外汇储备多元化步伐。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央行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继续增持黄金。

传统文化与市场分化构成了东南亚黄金需求的独特区域逻辑。在马来西亚的传统婚礼中,新娘佩戴的黄金首饰是家族地位的重要标志;在泰国,佛教寺庙的金色装饰和节庆活动等催生了大量黄金需求;在越南,黄金佩戴数量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些文化因素赋予了黄金超越投资品的社会功能。

经济分化则塑造了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市场形态。越南和泰国的黄金市场以避险需求为主导,尽管越南央行抛售黄金在短期内抑制了价格,但房地产市场停滞和货币贬值的压力持续存在;泰国出现的“越涨越买”现象,反映出民众对政策工具失效的担忧。在印尼和菲律宾,随着年轻人口红利的释放和TikTok直播电商的兴起,黄金购买门槛不断降低,市场潜力正进一步激活。这种分化表明,在东南亚黄金既是文化符号,也是经济压力的释放渠道,当传统投资渠道如房地产、股市失去吸引力时,黄金成为跨越阶层的共同选择。

东南亚黄金热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全球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下半年,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黄金作为“零息资产”的吸引力愈加凸显。进入2025年,现货黄金突破2900美元/盎司,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期货金价更是一度站上3000美元/盎司关口。高盛将年终目标价上调至2700美元/盎司至3000美元/盎司,瑞银甚至预测黄金长期价格可达4000美元/盎司。

亚洲需求正在重塑全球黄金定价体系。2024年东南亚的贡献率从10%提升至15%,推动亚洲家庭购买量占全球需求的45%,这一转变得益于东南亚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张和金融知识的日益普及,使其成为新增长极。不过,区域市场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日本因日元贬值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购金,而泰国由于其96.5%的黄金纯度标准与99.99%的黄金纯度标准存在差异,未能复制这一成功经验。

然而,东南亚黄金市场的火爆背后也暗藏多重风险。有专家警告,国际资本可能通过推高金价制造泡沫,重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模式,本地市场的固有缺陷也可能引发泡沫。此外,民众借贷购买黄金的行为一旦遭遇价格回调,可能引发严重的债务危机。更值得关注的是,东南亚国家货币政策空间有限,难以独立应对美元周期的冲击。

世界黄金协会预测,2025年金价可能呈现“积极但温和的上涨”态势,但利率波动和消费需求疲软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对东南亚而言,能否将“淘金热”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动力,关键在于能否在文化传统、技术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这不仅关乎区域经济的稳定,更是对经济治理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经济日报记者 朱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