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10:13:02
咖啡是全球第二大饮品。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天约消耗22.5亿杯咖啡。从清晨唤醒都市的第一缕醇香到横跨五大洲的千亿美元贸易版图,咖啡不仅满足了全球人的味蕾,也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从非洲到世界
关于咖啡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古老传说:
公元6世纪的一个傍晚,一位名叫卡尔迪的牧羊少年发现了一种长着宽大叶片和红色果实的植物。他发现,自家的羊群在吃过这种植物后,会变得兴奋、躁动,即使在夜里也和白天一样精神。后来,他自己也勇敢地尝试了一下这种植物,结果变得同样精力充沛。很快,这种据称拥有“精神魔法”的神奇果子就在附近区域流行开来,人们也开始用当地地名“咖法”(Keffa)来称呼它。
当年的“咖法人”或许不会想到,这个以他们家乡名字命名的野果,有朝一日会走向世界,成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叱咤风云的“黑色黄金”。
公元525年,埃塞俄比亚军队侵入也门,咖啡豆也被士兵带到也门地区,咖啡由此进入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人发现,将咖啡豆煸炒后制作的咖啡饮料拥有独特的香气和更浓郁的味道,于是开始广泛培育、种植和烘焙咖啡豆。咖啡随即在阿拉伯世界迅速流行起来。阿拉伯人还给咖啡起了一个新名字“qahwa”,意为“阿拉伯美酒”。到15世纪末,咖啡已经“征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并通过航海贸易销往欧洲,从红海一隅开启了它的全球之旅。
有趣的是,咖啡能够走向世界,可能还与一桩盗窃案有关。154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也门,垄断了咖啡的全球生产。咖啡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大量出口,为帝国带回了丰厚的利润。为保持对咖啡的绝对垄断,奥斯曼帝国专门颁布法律,要求所有出口的咖啡豆都必须经过水煮、烘焙,让咖啡种子失去生命力,以保证这些种子无法在其他地方种植。直到17世纪晚期,有窃贼偷出了一些咖啡种子,并在阿姆斯特丹的温室中成功培育出了咖啡树苗。从此,荷兰也有了自己的咖啡种植园,并开始一步步主导世界咖啡贸易。
再之后就是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咖啡漂洋过海,在北美洲、亚洲、中南美洲的土地上传播开来,出现在全世界的餐桌上。
“咖啡王国”诞生
咖啡从埃塞俄比亚走向世界,既是一场征服人类味蕾的味觉迁徙,也是影响多国经济命脉的关键变量。
目前,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2024至2025年度,巴西预计生产咖啡5881万袋(每袋60公斤),占全球总产量的33.3%。咖啡出口为巴西创造了可观的收入,咖啡产业也成为巴西的支柱性产业。
巴西成为“咖啡王国”来源于一场蓄谋已久的“邂逅”。18世纪初,第一批珍贵的咖啡种子被藏在花束内带到巴西,从此,咖啡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帕拉州落地生根,并一路向南延伸。19世纪初,巴西开始大规模种植咖啡。1818年,第一批巴西咖啡进入欧洲市场,从此势如破竹。此后100年间,巴西逐渐掌握了世界咖啡市场的主导权,甚至一度垄断了世界咖啡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咖啡王国”。
巴西咖啡产业在19世纪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巴西地处中低纬度,坐拥咖啡种植的黄金区位。年均2000小时以上的充沛日照,亚热带季风带来的丰富降水,再加上大片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的松软土壤,共同构成了阿拉比卡咖啡树的理想生长地。同时,巴西政府也对咖啡产业发展给予了大量支持,包括制定鼓励咖啡产业发展的政策,大规模兴建交通运输网络,帮助咖啡产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等。
“咖啡危机”难消
不过,许多将咖啡作为主要出口产品的国家,因咖啡价格极易受到诸多国际因素影响,从而遭遇了大大小小的危机。
比如,咖啡在为巴西带来巨额经济红利的同时,也没少给经济“添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咖啡危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巴西连年风调雨顺,咖啡豆产量不断刷新纪录。1905年,巴西咖啡再次丰收,总产量达1600万袋,相当于当时世界咖啡出口量的总和。世界咖啡市场根本无力承载如此大的产量,大量咖啡豆积压滞销,严重的供过于求导致咖啡价格暴跌。
彼时,巴西不少国家收入与咖啡种植业相关,如果不加干预,将对巴西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面对危机,政府决定出手救市。1906年2月,巴西经济最发达的圣保罗州、米纳斯吉拉斯州和里约热内卢州3个州的州长在圣保罗州的陶巴特召开会议,签订了《陶巴特协议》。协议决定,由巴西政府出资1500万英镑,从市场大规模收购咖啡并储藏起来,减少市场上流通的咖啡库存,通过减少供给的方式抬升咖啡价格。
在政策影响下,咖啡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回升。1912年,咖啡价格重回高峰。然而为化解危机,巴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筹集收购咖啡所需的大笔资金,巴西政府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抵押国有资产向国际金融资本贷款等方式融资,使巴西经济更加受制于外国资本。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巴西咖啡主要消费区的欧洲战火连天,经济遭受重创,随之而来的是购买力下降,咖啡销量一落千丈。这种消费颓势一直延续到战后,巴西咖啡也因此再度陷入供过于求的阴霾。
雪上加霜的是,几乎同一时期中美洲的咖啡产业飞速发展起来。凭借更多样的口味,来自哥伦比亚及附近国家的咖啡豆快速抢占了美国市场。1914年,美国进口咖啡中的四分之三来自巴西,到了1919年,这一比例已经降至一半。与此同时,美国从哥伦比亚进口的咖啡量从9100万磅增长到1.21亿磅。
甚至在1929年,纽约股市的震荡传导到南半球,也导致咖啡豆价格暴跌,无数种植园主和咖啡商人倾家荡产。为稳住市场价格,巴西等咖啡主产国纷纷烧毁库存的咖啡豆。当咖啡特有的焦香在滚滚浓烟中翻涌,那份苦涩与芬芳交织的复杂味道,恰如在过度资本化下咖啡产业命运的注脚。(经济日报记者 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