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跑出城市新活力

记者 刘 莉 2025-05-11 09:26:17

马拉松赛事已成为很多城市亮丽的流动风景。今年4月20日,全国有43场马拉松赛事开跑,这天也成为官网记录中举行马拉松比赛数量最多的一天。从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马拉松赛事为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跑者和城市?赛事流量如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发展前景广阔

4月19日,全球首场“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赛事(以下简称“亦庄半马”)在北京亦庄开跑。29岁的参赛选手高贤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二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完赛时长为2小时13分钟,“比去年第一次跑马拉松进步了9分钟,觉得自己挺厉害的!”谈及参加赛事的原因,高贤说想在30岁到来之前定一个小目标,对于一直爱跑步的自己来说,参加马拉松赛事便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

像高贤一样把马拉松当作人生阶段新挑战的跑者不在少数。44岁的王新涛从事消防工作,今年在亦庄半马中跑出了1小时32分钟的个人最好成绩。他说,自己过去一年参加过5场马拉松比赛,就是为了不断突破自己。

浙江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主任周丽君表示,马拉松赛事火爆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大众的健身需求从单一的功能性锻炼向赛事体验、社交娱乐的复合型需求变迁,马拉松兼具竞技的挑战性和大众的参与性,是合适的载体。”周丽君表示,部分资深跑者还会通过串联各地赛事,打造“跑步环游中国”的个性化旅行路线,形成独特的“马拉松生活模式”。

在“马拉松周期”理论中,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201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全民路跑及体育消费便开始加速发展。

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焦芳钱表示,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的推动下,国家从政策层面号召大家重视体育、重视健康。“还有很多鼓励性政策,对大众参与马拉松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性、支持性作用。”焦芳钱说。

《2024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4年路跑赛事总规模为704.86万人次,其中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总规模为471.56万人次,较2023年有所提升。既有体育运动带来的正向反馈,也有参与过程中的精神满足,“跑马”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为之投入时间与精力。

2024年,江苏、浙江、山东举办的路跑赛事均超过了50场,31个省(区、市)均有路跑赛事举办,更有北京、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年内多次举办马拉松赛事……赛事已成为全民健身热潮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品牌建设的亮丽名片。

品牌效应赋能

42.195公里,不仅是马拉松全程赛道的长度,也浓缩了赛事举办城市的风景人文、历史底蕴,展示着城市的魅力。

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既体现在与赛事直接相关的消费上,也反映在餐饮、住宿、旅游等周边产业效益上。数据显示,2025年无锡马拉松共吸引42.6万观众及跑者参与,直接带动周边产业效益5.05亿元,创历史新高。3月份樱花季开跑的武汉马拉松拉动消费总效应近3亿元。

文化和体育融合,赛事与城市互促。如今,“一日办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成为许多跑者的新选择,向参赛选手免费开放景区也逐渐成为地方赛事的普遍做法。相关研究显示,马拉松赛事的外地参与者对吃、住、行、游、购、娱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1∶13。

周丽君表示,路跑和旅游融合的形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增量,反映了从基础消费向体验型消费升级的趋势。

不仅如此,马拉松赛事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赛事组织运营、运动装备到健康训练等环节,涵盖了文创衍生品、广告传播等多个领域。焦芳钱表示,马拉松赛事在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和推动本地企业合作与集群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马拉松赛事是城市文化的名片。比如,绍兴国际马拉松赛以“最有文化味的马拉松赛”为定位,2024年绍兴马拉松串联起鲁迅故里、秋瑾纪念碑、府山公园、黄酒小镇等城市地标,传统古韵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跑者们在历史景观中挥洒汗水、感悟文化、认识城市;在今年的无锡马拉松中,跑者们能领略蠡湖之畔的碧波青山、十里芳堤的明媚春色、金融街的现代繁华、贡湖湾的盎然绿意等,感受“人在画中跑”的惬意。

武汉体育学院副编审、硕士生导师曾珍表示,马拉松有助于塑造城市健康、活力的形象,提升居民认同感,形成可持续的品牌增长点。“马拉松赛事对城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直接经济收益、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品牌效应等。”曾珍说。

2025年亦庄半马路线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机器人和选手们途经的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都是“网红”打卡地。“我们要打造一条最美的马拉松路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全说。

无论是赛道的沿途风光,还是城市的建筑风貌、文化符号,通过马拉松赛事,被跑者们用脚步逐一丈量,也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呈现在观众眼前。借力马拉松赛事,诸多城市深挖自身特色,生动展示城市的底蕴特色,吸引力、影响力显著提升。

提升管理水平

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事,是对承办城市的一次综合检阅。焦芳钱表示,城市的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安全保障、招商引资、宣传推广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马拉松赛事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和创新设计,导致吸引力不足,常出现“赛事期间轰轰烈烈、赛事之后冷冷清清”的状况。曾珍表示,运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中小城市赛事组织经验不足,配套服务与安全保障能力欠缺。志愿者体系不完善,招募范围狭窄、培训系统性不足、激励与监督机制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拉松赛事跑向更广阔的舞台。

把马拉松赛事办得更成功,更好延伸赛事相关产业链、消费链,需要在提质升级上久久为功。周丽君建议,因地制宜发展马拉松赛事,丰富供给。“马拉松赛事要想从纯竞技性赛事变成全民参与的赛事,不论是赛前训练、装备科普、健康评估,还是赛中医疗保障、智能配速指导,抑或是赛后恢复和社区营运,都需要从多方面夯实赛事的组织基础,提升参与度。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增强参与者的获得感,才能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跑步服务。”周丽君说。

今年年初,北京、上海、天津、兰州等多地把马拉松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以赛营城、以赛兴业”,马拉松是一个支点,撬动起的是旅游、商贸、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连接起的是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链条。

“城市居民对多样化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发展型、享受型、个性化定制消费的占比显著提高,马拉松赛事也需要持续打造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曾珍说。

业内专家表示,正如马拉松比赛对持久耐力的需求,城市发展马拉松赛事产业链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练好基本功,以适合的配速,找准冲刺点,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