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提升网络美术评论效力

王 飏 2025-05-11 08:57:29

1919年,《新青年》杂志刊载吕澂文章《美术革命》和陈独秀的回应《美术革命——答吕澂》,引发美术界关于中国画前途发展的大讨论,体现了美术评论在宣传领域的重要作用。数字时代,网络成为美术评论重要阵地,评论者也不仅是专业人士,一些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博主通过持续性输出,已然在网上形成自己的评论阵地。与此同时,部分网络美术评论在流量裹挟下出现浅表化、情绪化等倾向;一些专业美术评论则因过于程式化、缺乏网感而难以扩展其影响力。如何用好网络平台,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

专业性始终是优秀美术评论的基石。20世纪英国著名评论家罗杰·弗莱,凭借对现代艺术的独到洞见,首次将塞尚、高更、梵高等人的绘画定义为“后印象派”,重塑了现代艺术史框架,彰显出美术评论划时代的力量。近些年,大众对高品质精神食粮的需求日益上升,《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幽默搞笑类短视频流量明显下降,新闻类和知识科普类短视频则更受关注。从“流量为先”到“追求价值”,这种转变启示着网络美术评论也要不断增强内容含金量,以专业性引领大众审美。

因面对的受众除了专业从业者,更多的是美术爱好者,所以美术评论光有专业性还不够,更需构建对话式专业网络美术评论话语体系。

所谓“对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围绕热点话题,与自媒体美术评论展开直接对话。比如,有自媒体博主认为齐白石学问不高,所以艺术成就不高;也有人认为张大千的笔力不够浑厚……细究这些观点,经不起推敲。齐白石深入观察生活,由此创作出许多鲜活灵动的艺术形象。张大千早期作品画风清新,但其晚年的“泼彩”山水画颇具开创性。历史上,每位绘画名家的贡献都不一而足,只有通过专业美术评论及时与自媒体美术评论展开对话,才能破除大众的“信息茧房”。

“对话”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增进与大众的交互。这需要进一步更新叙事方式、强化受众意识等。当下,短视频平台层出不穷,为发展专业美术评论提供了一片蓝海。作为专业美术评论者,不仅要加强阵地建设,更要有意识培养与大众对话的习惯,有计划、持续性推出高质量评论,增强用户黏性,推动网络美术评论优胜劣汰。提升沟通力,是促进交互的关键。对于网络美术评论来说,语言的美感与思维的网感同等重要,专业美术评论者甚至可以向自媒体博主取经,剖析其评论视角、叙事方式,取长补短,增强评论感染力。此外,专业美术评论者还应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以及沟通技巧,进而增强与大众建立情感连接的能力。

读懂网络时代,是专业美术评论者的长期课题。持续在专业上打一口深井,创造对话式语境,有助于网络美术评论充分释放活力。

转载自《人民日报》(2025年5月1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