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6 16:29:37
近年来,山东省民政厅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救助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多维度推动社会救助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社会救助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创新,山东省社会救助工作在政策制度、保障水平、服务质量和治理效能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政策制度不断完善。全面修订《山东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出台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等认定办法,形成了覆盖城乡、分层分类的救助政策框架。改革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打破了急难型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全体居民,有效发挥了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36.1万人、城乡特困人员34.6万人,年内共实施临时救助14.2万人次,其中对非户籍人口实施临时救助1893人次。
二是保障标准持续提升。建立了以城乡低保标准为基准的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各类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相适应。截至2024年底,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010元、838元,分别比2023年提高7.0%、9.0%。全省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平均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353、1126元,分别比2023年提高3.9%、7.2%,切实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救助范围和内容逐步扩大。积极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在因病致困、因残致困、异地申请等方面不断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变,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满足了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需求。2024年,全省动员194家慈善组织设立220个慈善项目,通过平台实施帮扶4462人次、支出资金2247万元。
四是政策知晓度和便利度明显提高。高水平建设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平台具备对低收入人口开展分层认定、动态监测、主动预警、分类推送、核查反馈的功能,推动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比对,将192万低收入人口和857万其他关注对象纳入监测范围,通过多维度监测预警、多渠道信息宣传、多层次信息公开,为精准及时、公平公正实施各类救助帮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告知、主动发现、主动公开工作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五是社会参与度明显增强。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设立针对性慈善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动员100家慈善组织、组建100个“慈善救急难”项目库,帮助缓解重残重病对困难群众家庭或个人基本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通过“情暖夕阳”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慈善关爱项目等创新实践,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益和社会影响力。2024年,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化救助服务的方式,向特困人员、低保失能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救助帮扶,覆盖人数达33.4万人,比上年增加4.4万人。
续写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山东省当前社会救助工作仍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善、服务保障水平不足、工作协调机制不畅等问题,制约了社会救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影响了困难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健全完善、迭代升级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为根本,强化制度建设和数字赋能,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体系,更好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
一是加强政策供给,夯实兜住底的基础。推动建立健全全省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强化统筹协调作用,形成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完善政策制度体系,跟进落实民政部有关要求,完善低收入人口认定政策和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为精准识别困难群众提供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适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临时救助对象认定标准,强化救助衔接机制,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此外,持续推进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试点工作。2025年,将以民政部门统一认定为核心,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监测体系和信息平台,推动形成各部门协同救助帮扶的闭环管理机制,整合各类救助资源,实现救助政策的无缝衔接和精准落实,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全面、更有温度的救助保障。
二是突出数字赋能,强化兜牢底的举措。通过持续强化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应用推广,健全预警指标体系,扩充监测数据资源,提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效能,为精准实施救助帮扶提供有力支撑。建立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闭环运行机制,做到“大数据比对”与“铁脚板摸排”相结合,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设立针对性慈善项目,不断满足不同群体的救助帮扶需求。
三是创新救助模式,锚定兜好底的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集成,着力构建“物质+服务”救助格局。聚焦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类救助。通过建立救助服务需求评估指标体系,编制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确保服务内容与困难群众实际需求精准匹配。继续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案例评选,通过“小切口”撬动“大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创新经验。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为依托,积极推进“救助一件事”改革,整合救助资源、简化办事流程、优化服务体验,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以“救困助难·爱泽齐鲁”社会救助品牌为总牵引,在落实主动告知、主动发现、主动公开“三主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五到位”,即政策宣传到位、预警处置到位、待遇落实到位、监督管理到位、可感可及到位。通过讲好救助故事、打造救助品牌,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深化综合治理,压实兜准底的责任。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及常态化帮扶工作,重点整治漏保漏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责任未完全落实等问题。通过完善认定标准、优化认定流程、加强动态管理,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进一步完善与财政部门的数据对接机制,采取督促、督导、通报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畅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热线咨询电话等渠道,完善处置流程,对信访事项进行分类分析,加强部门协同、落实首接首办责任制,切实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数据来源:山东省民政厅)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