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10:45:27
五月的北京园博园,石榴花与非遗糖画相映成趣,马头琴与京剧唱腔交响共鸣。5月3日,2025年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落下帷幕。这场以“美美与共,籽籽同心”为主题的文化盛宴,从4月29日至5月3日,用60余场活动、5万人次参与的火热景象,全景式展演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首都范式”,成为首都“五一”假期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之一。
2025年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举办60余场活动。 资料图片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文化认同是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此次文化周通过30余个非遗工坊、上百件文物图文展示,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场域——从《诗经》吟诵到敦煌飞天舞,从河北梆子《蝴蝶杯》到秦腔《龙凤呈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多样性在动态展演中得到完美呈现。
数字技术的深度介入,让文化叙事突破物理边界。在阳光剧场,《守望相思树》等主题电影通过高清放映技术展现边疆军民守望相助的故事;在晋中园,京剧与蒙古剧实现“跨时空同台”。这些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参与感,更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古今未来对话”的文化场景,使共同体意识在年轻群体中产生强烈共鸣。
本届中华民族文化周,“石榴文化展区”的匠心设计广受赞誉。巨型石榴装置与糖画、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交相辉映,中国石榴博物馆展出的历代文物与诗词典籍,将“团结和睦、美美与共”的文化意象具象化,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情感纽带。“本届文化周突破了传统文化活动的‘静态展览’模式,通过‘文化+科技+体验’的多维叙事,实现了从文化符号展示到精神价值传递的跃升。”展区负责人彭健康表示。
记者了解到,本届文化周致力于将“铸牢中年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具体行动。主宾城市兴安盟的“草原风情”展区,不仅有非遗技艺展示,更设置了奶制品DIY、蒙古袍试穿等互动环节,让游客在实践中感受草原文化魅力。社区惠民演出中,乌兰牧骑队员走街串巷,把《草原欢歌》送到百姓家门口,真正实现了“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从“文化周”到“日常态”,从“活动热”到“持久力”,2025年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的价值,不仅在于五天的文化狂欢,更在于其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