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突破与制度创新

李曙光 2025-04-30 16:5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多方面显著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将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保障。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该法是我国第一部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专门法律,是构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框架的基础性法律、综合性立法,也是一部富有特色的经济立法。

一、《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突破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已超过5700万户,占企业总量92.3%左右。同时,除了规模总量以外,民营企业在吸收社会就业、推动创业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民营经济仍面临一些尚待解决的发展障碍,困扰民营企业的市场公平准入、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产权与人身权保护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

长期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相关规范散见于《民法典》、《公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与其他政策文件中,内容缺乏系统性,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民营经济促进法》作为一部系统化、高位阶的立法,系统性整合并填补制度空白,为民营经济提供了更加明确和稳固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巩固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一是进一步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宪法》第11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合法权益作出规定,《民营经济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是保障民营经济公平参与竞争。《民营经济促进法》第1条指出,“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体现出对民营经济组织平等市场地位的法律承认。

三是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民营经济促进法》设置“权益保护”一章,从法律层面对产权保护、合法权益保障以及行政机关的行为约束作出具体规定。

四是拓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并为民营企业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度创新

《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针对性、创新性的制度安排,能够推动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症结问题,有效回应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与难点。例如,在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方面,规定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确保民营企业依法享有平等的市场竞争机会。在优化投融资环境方面,该法明确民营企业可以应收账款、仓单、股权、知识产权等权利进行质押,降低融资门槛,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此外该法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制定出台与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重大法律法规决策应注重听取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这有助于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同时,该法禁止违规查封、扣押、冻结民营企业的财物,严格落实民营企业产权保障。

《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关注宏观制度的构建,还着眼于微观层面的细化突破与服务功能的强化,特别是在优化政府服务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法提出了一系列公共服务具体措施,如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回应民营企业的合理诉求等。

三、完善实施路径,实现立法价值

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法律价值,必须完善实施路径,确保其有效落地。

一是强化法律法规的协调与衔接。《民营经济促进法》与现行的《民法典》、《公司法》、《证券法》、《反垄断法》等法律在适用范围和具体条款上存在衔接需求。要确保法律的统一性与可操作性,下一步需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以保障制度的落地和执行的协调。

二是加快配套制度的落地实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而《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有效执行离不开具体配套制度的支撑。在市场准入、融资支持、科技创新激励等方面,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实际,完善可操作性的配套制度,确保政策执行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为民营企业提供高效、透明和公平的服务。

三是强化司法保障与案例引导。要让《民营经济促进法》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司法实践让法律条文“长牙带刺”。应通过司法裁判明确法律条文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标准。强化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对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如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侵犯企业财产权等,应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应建立司法与行政协调联动机制,通过司法裁判巩固法律权威,通过行政执法提升法律实施效率。

总之,《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在今后的实施中,通过不断总结实施经验、健全配套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作者李曙光,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