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河南乡镇的治污行动

夏先清 2021-04-10 10:13:00

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尤其随着乡村游发展、游客量骤增,一些生态资源丰富地区该如何彻底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让群众可持续享受“生态红利”?经济日报记者近日走访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发现,当地成功实现散落在16道沟岔的15个行政村村民生活污水全域长效治理。

WechatIMG49.jpeg

阳春三月,走进河南洛阳栾川县,山绿、水清、花繁,随意选择一个村落都可欣赏到春意盎然的美景——栾川正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位于豫西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生态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83.51%,拥有20家自然生态景区、51个旅游专业村。随着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生活污水“出口”问题成为一道“难题”,如何将刚刚吃进嘴里的“生态饭”变成令乡村百姓致富的“长久饭”?这成为栾川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农村污水治理如何科学布局,选择哪种方式建、怎样建设、如何运营?位于栾川县的栾川乡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连日来,记者深入栾川乡,近距离观察一个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生动样本”。

告别污水直流

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民的“生态饭”才能吃得更长久

记者驱车来到栾川乡养子沟,远远地就看见小桥、流水、人家,在春树掩映下一派生机勃勃……作为黄河重要支流,伊河横穿栾川乡而过,南北两山的溪涧都是它的支流。养子沟河便是其中之一。

养子沟长4公里,从沟里顺流而下,沿线养子沟村、养子口村两个村农家宾馆鳞次栉比。沿汩汩流淌的养子沟河而走,记者见到16号宾馆的老板杨文可。他正忙着自家民宿“梨花庄园”的升级收尾工作,满心欢喜地准备迎接旅游旺季到来。

栾川最早一批吃上“生态旅游饭”的就是养子沟的老百姓,但随着名气增大、游客量增加,养子沟河的水变了质、也变了味。

“2016年之前,我这里有14个房间,每间房每天也就收入五六十元。”站在院子里,杨文可回忆道,那时,上的是旱厕,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沟里;后来厕所改了水冲,三天两头得挑粪。“没办法,村里辟出一块空地,建了化粪池,由于处理标准不高,夏天还是臭烘烘的。”

令杨文可高兴的是,经过一年建设,整条沟的生活污水都在养子沟口污水处理站得到净化,全沟实现了雨污分流。“门前清澈的河水与清新的空气又回来了!”杨文可告诉记者,自己家是离河最近的,今年游客量一定会创新高。

旱厕、三格化粪池、水冲式厕所,这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污水处理能力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杨文可坦言,“现在每月需要多支付几十元污水处理费,但对于缴费这件事,我满是赞同”。

“虽然要交一些污水处理费,我挣得却更多了。”对于这笔账,杨文可算得很清,不用缴费的时候,污水乱排,环境破坏了,房间不仅价格低,客人还不愿意住。缴点污水处理费,环境保护好了,客人不仅愿意来,房间价格也能提上去。

因为厕所排污问题好转,杨文可经营的民宿房间价格已经从一天50元涨到238元,收入也翻了好几番。“现在,大伙儿缴费都很积极。”杨文可说,大家都明白,只有让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子子孙孙才能都吃到“生态饭”。

如今,杨文可与村里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最终都流入了养子沟口污水处理站。这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500吨,可满足1万人使用。

“你看,这分别是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类标准。”承建该污水处理站的河南科创清源环保科技公司负责人孙风俭拿起两个矿泉水瓶:一瓶浑黄,一瓶清澈,对比极其鲜明。循着哗哗的水流声,一泓清水从出水口径直流入养子沟河,并在下游不远处与伊河交汇。孙风俭告诉记者,“这一处理站依托生物技术与膜技术的联合应用,创新多级回流工艺,实现了水质达标与降本增效的双赢”。

WechatIMG46.jpeg

图为养子沟口污水处理站。 白云飞摄

分类施策治污

乡村聚落布局零散,污水治理不能“一刀切”

与养子沟的处理模式不同,雷湾村选择的是大型三格化粪池模式。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雷湾村人口规模不大,群众居住相对分散,污水成分也比较单一,三格化粪池既可以满足群众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行成本。”雷湾村党支部书记郭红彦告诉记者。

乡村聚落布局零散,污水治理不能“一刀切”。栾川乡从规划入手,坚持整乡推进,打破乡村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考虑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和未来发展,科学确定污水处理类型、服务半径和覆盖区域。其中,在集中居住点建设污水处理站并预留扩容空间,在分散山区选择建设三格化粪池,形成了精准到村到户的“作战图”。

“有的多村一座,有的一村多座,还有跨村布局的。”栾川乡党委书记高健力告诉记者,经过两年努力,全乡15个行政村共建成11座污水处理站与6个三格化粪池,初步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4月8日,记者跟随栾川乡西河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建伟来到该社区前村组,刚一进村,就被一大片盛开的玉兰花所吸引。“这就是我们的污水处理站。”陈建伟说。记者深感意外,这里面看不到污水,闻不到一丝臭味,也无人在里面管理,从外表看更像是一座花园。

陈建伟解释,栾川乡在各村修建了10多座这样的污水处理站,养子沟口污水处理站是总站,通过操控系统统一管理其他分站,因而无需再设专人管理。而且,这个污水处理站的所有管道均埋置于地下,因此看不到污水处理痕迹。

“真不赖!”提及这个“花园式”污水处理站,大伙儿都知道它的好处。村民潘红霞就是受益人之一。以前,她家用的是旱厕,雨污不分离,臭烘烘的,三天两头得往外担粪,让人头疼不已。后来,在村委号召下,潘红霞加入了改厕的行列,将旱厕变成了水冲式厕所,污水统一流入村里面的污水处理站处理。

“你看这多干净,再也闻不到臭味了。”她指着家里刚翻新过的水冲式厕所笑着告诉记者。

潘红霞家的污水流入西河污水处理站。这一污水处理站日处理能力达300吨,能解决800人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这样一来,不仅每家每户的居住环境变好了,整个村的生态环境也变好了,村民们越过越舒心。

如今在栾川乡,规模大小各异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从30吨到500吨不等,但都采取了统一的技术路线,由企业统一建设并提供技术服务。

科学运营管理

运用信息化技术打造智慧污水管理平台

栾川乡管理这些污水处理站与三格化粪池需要多少人手呢?答案是4个人。精简高效的模式离不开栾川乡一次次考察实验。

“好用、不贵、可持续,才更有生命力。”高健力说,栾川乡考察过很多地方,有的处理成本高,建成不久便开始“晒太阳”;有的是“一锤子买卖”,建成交付村庄管理,由于缺乏技术故障频发,也是“中看不中用”。

“现在主要依靠的是信息化技术打造的智慧污水管理平台。”高健力告诉记者,作为“运维中枢”,该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对全乡污水处理站的远程控制和问题在线预警,最大限度压缩了人力成本。

数据显示,目前栾川乡11个污水处理站总处理规模为1660吨,总投资1300余万元,平均每吨投资约8000元。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大,如何缩减运营成本?

记者获悉,作为公共服务设施,栾川乡工程建设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在管护运营方面,他们按照城镇综合水价(基本水价+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的模式,从供水端收取适量水费,充实集体经济账户,以补充污水处理运营成本,以及维护排水管网设施。

目前,栾川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综合水价为每吨2.75元。考虑农民收入水平,栾川乡水价普遍按每吨1.5元收取。同时,根据栾川乡与河南科创清源环保科技公司签订的《栾川乡污水处理托管运营合同》,污水处理站整体运转率低于60%时,包括电费、药剂费、人工费、设备维修费在内的运营费为0.95元/吨;运转率高于60%时,运营费按每吨0.85元收取。

对于河南科创清源环保科技公司来说,既建设又管理,承担了很多事务,利润并不高。那企业图的是什么?孙风俭告诉记者,“我们更看重的是在栾川乡探索一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产业化道路,打造一条‘环境产业链’,以便将来参与更大范围市场竞争”。

“水费不贵,大家都承担的起。更关键的是,污水有了去处,环境变好了,游客更多,乡亲们不愁没有好日子过!”高健力道出了乡亲们的共同心声:守好一方绿水青山,就一定能收获金山银山。

调查手记 管理到位是关键

郭旭光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民意所盼,更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痛点所在。一方面,美丽乡村是从“面子”美到“里子”,要有刷墙铺路、栽花种树的“外在美”,更要有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的“内在美”,不能“垃圾围田园、污水映新房”。另一方面,乡村聚落零散,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各不相同,污水处理搞“一刀切”“齐步走”不行,老百姓不主动、不买账也不行。总之,污水处理不仅是“民生工程”,更考验共建共享的“管理内功”。

夯实“民生工程”不易,练好“善管内功”更难。以栾川乡“治污行动”为例,从规划先行,科学确定污水处理类型、服务半径和覆盖区域,到畅通管网,对改厕、改厨、改水一体推进,坚决不让污水“跑冒滴漏”,再到探索水费收缴机制,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得全、管得住、用得好……既因地制宜搞好管网配套,又精准施策赢得群众认可,补上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形成了乡村共享共治的良好互动,让“靠山吃山”的老百姓实现了幸福升级。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背后有“由内而外”的美丽期待,也有“内外兼修”的必然要求。今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全面启动,就是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清理“看得见的垃圾”,整治“看不见的污染”,堵上“前门生态、后门排污”的漏洞,让美丽乡村“无死角”,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