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宇飞:体育消费持续提质扩容

白宇飞 2025-08-09 07:01:00

体育消费一般可分为实物型消费、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等。实物型体育消费即居民为进行体育锻炼或满足体育相关需求而购买运动服装和鞋帽、体育器材及配件等有形产品的消费行为。在体育消费发展的早期阶段,实物型体育消费通常占主导地位,是体育消费市场的基础。参与型体育消费是指居民为参与体育活动而进行的消费,包括各类运动项目培训、场地租赁等,其直接反映了居民体育参与活跃度以及专业化、品质化体育服务需求。观赏型体育消费可理解为居民观看体育赛事或表演而产生的如购买门票等消费,其规模与体育赛事的竞技水平、品牌价值和市场化程度紧密相关。相较于实物型体育消费,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强调的是服务支出,广义上还涉及参与及观看过程中产生的交通、住宿、餐饮等衍生消费。

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旨在充分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政策组合拳。一是将促进消费作为国家体育事业顶层设计的重要一环系统谋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与《“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对提升体育消费规模和质量作出部署和安排。二是通过各类专项政策培育、引导和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推进体育消费提质扩容。三是通过试点工作探索体育消费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国家体育总局确定在30个城市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加强模式创新,丰富消费场景和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消费需求。四是通过行业标准从供给侧倒逼和引导体育消费提质升级。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制定相关行业标准,积极引导体育消费产品、场景和业态模式创新。五是形成央地协同的立体化政策支撑体系。在国家层面政策出台后,各省份结合当地具体实际出台配套政策或细化实施方案,以保障促消费政策精准落地。

目前,我国体育消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贡献正不断加大。《“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超2.8万亿元的目标,居民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同时,体育消费结构日益优化,消费倾向从实物型消费逐渐向参与型、观赏型消费转变。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20年成年人与老年人实物型消费在体育消费中占比53.7%,较2014年下降25.3个百分点;参与型消费和观赏型消费占比分别提高13.7个和2.5个百分点。此外,区域和城乡体育消费特征也日趋多元化。经济发达地区对高端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更加凸显,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项目在中高收入群体和年轻消费群体中迅速升温,成为体育消费市场新热点。

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较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多项研究测算显示,2024年上海等一线城市人均体育消费为五六百美元,美国同期数据已超1000美元。体育赛事IP商业价值、职业体育市场化程度以及大众对体育和健康服务的付费渗透率等有待提高,参与型、观赏型体育消费规模提升空间较大。

综合来看,我国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面向2035年,伴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运动休闲意识增强,体育消费规模和人均支出将保持在上行通道。第一,结构持续优化。体育消费观念向“买服务”“买体验”转变,由此带动参与型、观赏型消费占比稳步提高,进而有望促进服务消费比重在全国范围内赶超实物型消费。第二,业态深度融合。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化,赋能体育研学、运动康养、户外探险等更多细分市场发展。浙江海盐南北湖户外运动目的地通过举办自行车联赛山地车湿地挑战赛、徒步大会等40余场活动,带动南北湖景区年接待游客超270万人次,成功将自然景区转化为户外运动胜地,入选了“2024年长三角地区体育消费创新场景优秀案例”。第三,数字化转型提速。智能穿戴设备、线上健身平台、VR/AR观赛等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普及,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和多元的体验。以2025中国时尚体育季暨首届浙江(杭州)国际时尚体育周为例,AI户外眼镜、消费级外骨骼等智能产品和技术集中亮相,运动科技产品的时尚化、场景化正在成为引领体育消费潮流的新增长极。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