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8 07:59:20
港口是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近年来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逐步成为临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加速推动了沿江经济发展。
沿海港口作为龙头有效带动了沿江沿河运输发展。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分布有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等国际枢纽海港,这些港口位于沿江沿海地区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与内河沿线港口联动发展,构建起连接国内外的运输网络。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宁波舟山港、深圳港、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三、第四和第六位。沿海港口具有强大的辐射和聚集作用,带动江海联运快速发展,为长江、珠江沿线地区对外开放以及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重要支撑。
内河港口是内河航运体系的关键节点,随着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港口体系,连接多种运输方式,并通过完善的多式联运网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3年我国内河建设完成投资1052亿元,2024年预计完成1060亿元左右,近5年年均增速高于全部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末,全国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6433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69个,较2019年增加25个。重点流域港口码头、集疏运体系、航道建设不断推进,枢纽作用大幅增强,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码头工程竣工、武汉阳逻港靠泊能力提升至16800吨级、重庆果园港港口建设工程全面完工,一批进港铁路专用线加快建设。同时,航道整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正式建成;2020年,长江上游“九朝段工程”全面建成投入试运行;2021年,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完工。2023年全国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61.3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839万标箱,近5年年均增速5.7%。形成了19个内河亿吨大港,其中,苏州港货物吞吐量5.9亿吨,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38.7亿吨,居世界内河首位。
内河港口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比如,规划建设协同性不足,跨省航道的建设时序有先后导致通达性受限,港口资源整合效能需进一步发挥,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现代化集疏运体系亟待完善;内河沿线区域分布大量火力发电厂、钢铁生产基地、砂石产地等,港口运输仍以大宗散货为主,矿建材料、煤炭、金属矿石占内河港口吞吐量的比重较高,但高附加值货物占比不高,货类结构有待改善;部分内河港口港区布置与城市建设、产业园区发展之间协调性不足,船、港、航等要素之间协同发展不够,部分港区功能较为单一、腹地存在一定交叉,港口同质化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发展模式仍需优化。
推动内河港口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实施一批集疏运体系重点工程,夯实江海河联运基础。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重点港区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连接通道建设,加强港口与公路、铁路大通道衔接,推动高等级航道、铁路、高等级公路通港达园,着力提升大宗散货铁路水路集疏运和集装箱铁水联运比例,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推进高等级航道跨省同等级联通,开展“小快灵”短支航道建设,打通内河出海“最后一公里”。深化支线与干线港口、内河与沿海港口合作,推动干支联运、江海联运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内河港口腹地门户枢纽优势,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港口仓储设施、配送网络,提升水运口岸效率,拓展港口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大宗商品贸易功能,促进以港口为枢纽的全程物流供应服务链发展。增强吸引腹地高价值货源能力,不断拓展集装箱运输货物种类,让更多企业货物装箱、上船、入江、出海。
三是推进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强港口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布局的有效衔接,推进城市景观岸线与港口生产岸线协调发展,加强旅游客运码头、内河游轮码头和库区便民码头建设,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推进港口、航运、货代等企业加强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功能互补。加强与其他运输方式和物流链上下游企业的合资合作,延伸和扩大服务范围,完善服务功能。
四是推进资源整合完善港口布局。有序有效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发展,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发展格局。分类盘活存量港口岸线,严格管控新增港口岸线,着力加强集约化、规模化公用港区建设。规范港口公共锚地建设管理,统筹共享航道、锚地、水上服务区等公共资源。
五是加强船舶港口污染防治。研究完善内河船舶排放控制标准,加快推进长江干线等重点航道沿线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化学品洗舱站、危险化学品锚地等设施建设和常态化运行,在重要库湖区等封闭水域率先实行船舶向水体零排放。统筹推动既有码头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和新建码头环保设施建设使用。加强重点水域智能化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与监管,将港口污染防治融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作者系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