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永波:内河航运展现蓬勃活力

2025-03-18 07:59:03

内河航运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长期主导运输业。例如,京杭大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对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特别是沿线地区工业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和发展带动下,内河航运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了“有水大家行船”等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水运发展的政策措施,国有、民营和集体资本进入,极大活跃了内河航运市场。

新世纪以来,内河航运运能大、占地省、能耗低、环境友好的比较优势率先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水网地区得到发挥。随着环境、土地价值持续提升,长江流域等水资源丰富地区进入内河航运比较优势显现期。内河建设投资加快,“十五”时期、“十一五”时期分别为113亿元、335亿元,2000年至2010年内河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13.6%,机动货船平均吨位从79吨增至528吨。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出台,加快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内河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十二五”时期、“十三五”时期分别为547亿元、704亿元,同期内河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4.4%,机动货船平均吨位1443吨。

当前,我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内河航运进入基础设施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和绿色智能发展阶段。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计划到2035年“四纵四横两网”的国家高等级航道达2.5万公里左右。2022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优化提升全国水运设施网络。2024年2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随着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内河航运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在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等方面展现出蓬勃活力。

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目前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形成长江三峡船闸、西江长洲船闸等世界级内河航运枢纽,江汉运河、江淮运河先后建成通航。同时,港口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3年末,全国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6433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69个,内河亿吨大港19个。

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截至2023年末,全国内河机动货船平均载重1715吨,是2000年的21.8倍、2010年的3.2倍,竞争力大幅增强。过闸运输船舶船型标准化持续推进,国家强制标准实施以来,新建的长江、西江干线过闸运输船舶标准化执行率达100%。集装箱船、商品汽车滚装船、液货危险品船等专业化船舶蓬勃发展,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等高效船型不断涌现。与此同时,港口岸线资源有效保护和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常态化加快推进,LNG动力船、电动船等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得到初步应用,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运输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形成煤炭、石油、矿石、集装箱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运输系统,江海联运、江海直达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2023年全国内河货运量47.91亿吨,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长江沿江布局了全国约30%钢铁、25%石化、40%火电产业,内河航运承担了沿江企业发展所需80%以上的铁矿石和电煤运输。内河航运运价远低于铁路、公路运输,在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推动了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船舶运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