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10:14:03
12月13日,记者从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获悉,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共建的重要科技合作平台,近年来研究院加大力度推进国际合作,构建低投入、高产出、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小而美”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启动产业化项目90项、中新合作项目34项,成功引进多项产业化前景好的国际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图为位于广州开发区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大楼。(资料图片)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于技术与市场的“同频共振”。为加快培育产业化专业人才,研究院立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交汇点,通过“导师创新、学生创业”模式,充分发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两所高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加快培育兼具既擅长科学实验又能够投身市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依托“导师创新、学生创业”模式,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智能感知创新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温明星博士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回国后,携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郸维教授团队,创办了广州木流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技术产品化和产品商品化道路。“企业是最贴近市场、最清楚问题的,技术产品需要不断经过市场检验和迭代优化,再通过市场反哺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温明星介绍说,目前,木流科技已推出了多模态智能鲁邦感知和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为工业生产、大交通等领域赋能。
同样是在这一模式下,李继庚及其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原校长刘焕彬教授团队,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洪蒙纳,共同创办了广州博依特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并依托研究院平台,成功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博依特云桥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管理系统和碳排放管理工具等产品,现已在我国垂直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为应用企业创造60亿元的经济效益,节约标煤能源16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3万吨。
如何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生态链?通过“重点实验室+创新研发中心”的模式,由重点实验室负责前沿技术研发与突破,由研究院创新研发中心转化并推向市场,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闭环。
以储能材料为例,研究院依托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的前沿科技成果,成立了先进储能材料创新研发中心,开展技术产品的中试生产与量产探索。目前,先进储能材料创新研发中心已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深圳普瑞赛思检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开展材料性能检测与分析、电芯材料工艺开发等业务,加速推进储能材料技术的迭代升级。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先进储能材料创新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左世永表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单项专利技术或者成果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受市场青睐的产品,我们需要通过研究院这类国际平台,有效整合资源,精准定位市场缺口,加速实验室里的样品快速迭代转化为产品,真正将技术产品和市场捆绑在一起。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通过高效配置和集成各类创新要素,打造成为集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和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形成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载体,有效破解了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难题,构建起科技与市场的“双向”反馈机制,让科技创新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又反向激励技术升级,并协同各类创新主体,将科学技术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