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成经济发展稳定器

黄鑫 2024-08-01 22:11:57

在7月31日举行的2024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2023年,全国1865个县、市、旗,贡献了全国37%以上的GDP、39%以上的第二产业增加值、46%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带动和保障作用。

会上发布了《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研究成果。赛迪方略县域经济总经理余德彪介绍,县域经济形成三大模式和四大阶段。从发展模式看,一是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狼群模式”;二是福建、山东、湖北、四川、湖南为代表的“雁行模式”;三是贵州、山西、江西、河北、云南的“狮王模式”。从发展阶段看,可分为爆发期、跃升期、积累期和起步期四大阶段。处于跃升期和积累期的这类县域已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城乡发展相对协调,经济增长稳步而持续;爆发期的县域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增长,而起步期县域发展相对较晚,经济增速有待提升。

研究发现,百强县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百强县与“粤苏浙鲁”等经济强省在总体规模、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比肩;第二产增加值超过“粤苏浙鲁”等经济强省,第二产业仍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富民”与“强县”并重,百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研究还发现,工业大县成为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部分县域抢抓国际国内发展机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不断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工业量级持续壮大;工业大县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工业大县已经形成开放带动型、产业承接型、品牌引领型、创新驱动型、产业链延伸型、绿色转型型、数字赋能型等七大发展类型。

中国绿色供应链联盟理事长金书波表示,当前,全国1800多个县域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0%以上,县域的空间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与碳排放规模不匹配问题还很突出。部分县域以煤炭、钢铁、石化、建材、有色、传统电力等传统高耗能产业为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要充分发挥县域资源与生态优势,释放经济发展潜力,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县域经济、县域工业是国民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层面,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保持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基本稳定。县域工业要深度嵌入当地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体系中,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张立表示,要深入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住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改造提升县域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使县域传统制造业向好向绿向新转变。

还要加快培育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县域新兴产业,加快重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材料、重大装备、先进工艺等关键领域建设一批实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优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充分发挥县域生产制造基地的重要作用,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促进产业科技创新在县域化点成珠、串珠成链。

“要前瞻谋划县域经济发展,超前布局县域未来产业,打造差异化发展的新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前沿技术创新成果,瞄准引领未来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立足各县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基础优势,因地制宜谋发展。通过挖掘比较优势,选准发展未来产业的切入点,不断培育发展壮大具有本地特色的未来产业。”张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