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5 18:31:19
11月2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开幕。论坛以“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开启商业航天新征程”为主题,进一步强化商业航天创新驱动能力、高质量供给能力,推动开展商业航天创新技术、产品和项目的深度研讨与交流合作,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
本届论坛由科学技术部、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指导,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
航天产业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刘石泉介绍,近年来,世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迅猛,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已达四千多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占比更高达80%,成为推进全球航天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商业航天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航天发展模式,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机遇、新动能、新赛道、新业态,同时也是世界大国战略竞争与博弈的主阵地、主战场。
刘石泉说,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和航天强国建设的主力军,航天科工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前沿性、颠覆性和替代性技术研究,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形成常态化发射能力,填补我国固体运载型谱空白;行云工程进展顺利,开启天基万物互联新时代;智能卫星生产线、火箭产业园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有效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在各行业广泛融合创新应用,促进了行业和社会发展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体系化、系统化的商业航天服务能力已经形成,构建了商业航天同传统航天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良性格局,大大促进了航天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主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侯秀峰,俄罗斯宇航总公司总经理德米特里▪罗斯库托夫,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忠民,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马丁▪斯维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罗萍,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龚健雅分别做主旨报告。
侯秀峰代表中国航天科工作了题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高质量发展商业航天》的主旨报告。报告介绍了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现状,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果。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提出了未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展望。面向未来规模化、高效化进出空间、利用空间需求,中国航天科工将坚持以固体发动机为主动力,加快推动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应用,形成直径系列化、能力梯度化的固体运载型谱。“十四五”期间,逐步形成每年执行10次量级的商业航天发射任务,有效补充和丰富快速、经济、灵活进入空间的方式和手段。加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采用多元化投资建设运营新模式,推进行云工程天基物联网系统第二阶段建设,推进以“实时遥感、云化应用、产业主导”为显著特点的航天星云即时遥感共享星座建设,推进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2022年实现12颗以上卫星研制并发射入轨,面向应急监测、气象预报等多领域提供卫星数据定制化服务,更好的促进空间信息技术赋能国民经济发展,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加速推进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等空间产品研发,推进重复使用空天运输平台关键技术验证试验,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补充。
本届论坛首次开展“商业航天最具影响力企业”评选,并在论坛期间同步举办商业航天产业主题成果展等系列活动,在展现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丰硕成果的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深度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论坛期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对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进行专题推介,7家代表企业在现场隆重签约。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塞尔维亚等7个国家的外宾和国内航天领域的领导专家在线上参与了5个主题分论坛的专题分享,围绕商业运载系统研制与发射、微小卫星创新发展、空间信息应用助推产业发展、太空经济及生态发展、商业航天融合创新发展等领域,共享新技术、交流新模式、前瞻新业态,为进一步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深度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了商业航天产业主题成果展览,31家企业参展,围绕商业运载发射服务、商业卫星研制、空间信息应用、商业航天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等领域,集中展示商业航天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产品、解决方案与前瞻部署。(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