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

李芃达 2021-10-14 18:38:41

“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一年来,首批40条授权事项中22条已落地,其余18条正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在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说。

据赵辰昕介绍,一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顺利推进,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审发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设立和撤销权、占用林地省级审核权等权限陆续下放到位,赋予深圳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多自主权。

此外,深圳在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民生服务供给、国际规则对接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例如,率先实行非竞争性、竞争性双轨制科研投入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行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制度,形成配置更精准、调节更灵活的空间资源配置机制;深圳证券交易所时隔21年恢复主板发行功能,主板与中小板合并正式实施,形成了“主板+创业板”市场格局。

为推动综合改革试点实现良好开局,深圳构建起已一个实施方案、一个分工方案、若干专项方案的“1+1+N”落实机制,初步形成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路径。“目前,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民生服务供给等方面推出一批改革成果,形成了落地见效一批、加快推进一批的良好态势。”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介绍,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实施以来,新上市公司208家,IPO(首次公开募股)合计融资超过1500亿元;深圳率先在香港发行50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建立并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率先在全国发布首个完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4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深圳国资国企综合改革第一批试验成果被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国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改革要向创新要动力。今年7月,发改委推广深圳47条经验和创新做法,其中第一条就是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有哪些创新做法?

对此,覃伟中表示,深圳以立法形式明确将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高标准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鹏城实验室,高水平打造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创新平台。“我们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深圳路径,聚焦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工业母机、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集中力量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国家重大课题。深圳实施成果产业化加速行动,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推动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了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7.1%。

金融是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深圳积极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全国首支规模达百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全力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目前,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累计投资近400个天使项目,培育潜在的独角兽企业32家。“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担负起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努力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覃伟中说。